育儿之家

上班族妈妈母乳喂养策略

产假结束,大多数新妈妈都要回到职场了。面对专家“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建议,妈妈们难免心生顾虑与种种困惑。上班族妈妈该如何坚持母乳喂养呢?来请专家为你一一打消顾虑吧!

8a2_239a334f_84c5_2752_6cee_1b3ea72bdf5b_1

1、上班以后还能坚持母乳喂养吗

目前在很多大城市中,公司离家都较远,虽然国家有规定女职工在产后一年内,每天有两次、每次半小时,共1小时的哺乳时间,但实际上很多妈妈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为晚上班或早下班1小时。虽然中午不能回家直接喂哺宝宝,但是如果精心准备,还是可以继续坚持纯母乳喂养的。下面是专家给出的一些建议:

● 提早准备好吸奶器,白天上班时间根据奶胀情况,吸奶1~2次,吸出的奶可以放在奶瓶或母乳保存袋里,放入冰箱中保存,下班后用便携冰盒或保温袋尽快带回家。在冰箱冷藏室保存的母乳,可以留着第二天白天喂给宝宝

● 有少数乳汁分泌非常充足的妈妈,在宝宝小的时候,可以多挤出一些母乳,保存在冰箱的冷冻室里,通常可以储存3~4个月。到妈妈开始上班无法直接喂哺宝宝时,就可以提前自然解冻,以便白天喂给宝宝

● 建议上班后的妈妈每天至少能保证三次哺乳,即下班回家后,晚上临睡前和清晨起床后,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分泌足够的乳汁,并尽量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2、什么时候开始让宝宝学习使用奶瓶?

虽然我们提倡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但是由于大多数上班族妈妈的产假只有3~4个月,有部分妈妈可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坚持纯母乳喂养,还有些妈妈在上班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会经历“暂时性的哺乳危机”(乳汁暂时减少),使得宝宝全天摄入的母乳量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时就需要采取混合喂养的方式了。

混合喂养意味着要使用奶瓶,还要给宝宝选择配方奶。很多妈妈都听说过,有些宝宝只认妈妈的乳头,拒绝使用奶瓶;还有些宝宝正相反,在习惯使用奶瓶后,不愿意再费力吸吮妈妈的乳房。那么,妈妈在恢复上班前,至少应该清楚自己的宝宝是否习惯使用奶瓶。

当然,绝大多数宝宝都是可以同时接受母乳喂养和奶瓶喂养的,上述两种极端情况,只出现在少数宝宝身上。因此,妈妈不必过分担忧,刻意提早让宝宝使用奶瓶。一些妈妈在恢复上班前,宝宝外出时,会提前挤出一瓶奶,以便在外面不方便哺乳时喂给宝宝,这样就可以清楚自己的宝宝是否可以顺利接受奶瓶了。

如果是一直坚持纯母乳喂养,宝宝从未使用过奶瓶,那么建议妈妈在恢复上班前1~2周,给宝宝尝试使用奶瓶的机会,最好是用奶瓶喂挤出的母乳,也可以喂水或者喂配方奶。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试着用小勺子喂几口奶,特别是需要喂配方奶时,用勺子喂可以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感觉。

3、宝宝拒绝奶瓶怎么办?

妈妈除了细心观察,还需要反复尝试,有时需要用到排除法,才可能摸清宝宝拒绝奶瓶的原因。其次,要针对宝宝拒绝奶瓶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拒绝奶瓶奶嘴的宝宝,建议这样做:

● 选择更为接近母亲乳头形状、大小和材质的奶嘴,奶嘴的孔径要与宝宝的月龄和吸吮能力相符;

● 喂奶前把奶嘴用温水冲一下,使宝宝感觉到奶嘴和妈妈的乳头更相近;

● 可以先用奶瓶喂母乳,也可以在奶嘴上涂抹母乳,使宝宝对奶嘴产生亲切感;

● 不要将奶嘴直接放入宝宝口中,而是放在嘴边,让宝宝自己寻找,主动含入嘴里;

● 奶瓶应以45度的角度,轻轻放到宝宝嘴里,尝试换不同的姿势给宝宝喂奶,以使宝宝感觉更舒服些。对于拒绝配方奶粉味道的宝宝,建议这样做:

开始时,可以在冲调好的配方奶中加部分母乳,宝宝适应后,再逐渐减少加入母乳的量,直到按正常浓度冲调配方奶。注意不要用母乳冲调配方奶,也不宜长期冲稀配方奶,或者长期将母乳和配方奶混在一起喂。

● 换其他品牌的配方奶粉试试看,但不宜换得太频繁,或者一次喂得太多;如果宝宝出现了对奶粉过敏或者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则需要选择特殊配方的奶粉。对于心理依恋妈妈乳房的宝宝,建议这样做:

尝试让妈妈以外的亲人喂宝宝,以免宝宝因为闻到妈妈的气味而拒绝使用奶瓶;

● 用奶瓶喂奶时,不妨用妈咪的衣物裹着宝宝,让宝宝闻到妈妈熟悉的气味,可以降低宝宝对奶瓶的陌生感;

● 妈妈在上班前、下班后要多和宝宝在一起,陪宝宝做亲子游戏,让宝宝感受到足够的母爱与安全感;白天照顾宝宝的亲人,也要多安抚宝宝,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助宝宝减轻对妈妈乳房的过分依恋。最后,需要提醒妈妈的是,确实有个别宝宝在尝试了上述诸多方法后,仍然不能顺利接受奶瓶喂养。妈妈不必过于焦虑与纠结,这样的宝宝同样也可以生长发育得很好。有些妈妈接受建议采用“让宝宝饿一两顿”的办法,让宝宝接受奶瓶喂养。这确实是个办法,也对部分宝宝有效。但事实是,能够忍心让宝宝挨饿的家长并不多。

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了,他所需要的部分营养,可以从辅食中得到补充。在尽量延长母乳喂养、保证足够奶量的同时,还可以逐渐尝试让宝宝学习用杯子(学饮杯)喝奶。妈妈要相信自己和宝宝,并且付出更多的耐心哦!

4、重返职场之前,需要回避宝宝吗?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孩子出生后,家里就有其他人一起养育照料宝宝,妈妈上班后,通常宝宝会适应得较快,并且容易与妈妈以外的主要养育人(奶奶或姥姥)建立起依恋关系,这样由老人白天喂养宝宝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是妈妈上班后,要由新的看护人来照顾宝宝,则最好能提前一周或几周让宝宝适应新的生活作息和喂养方式。这时候妈妈并不需要刻意回避,可以与新看护人一起分工合作,共同照顾宝宝,不要让宝宝感受到生活环境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如果宝宝在以前尝试奶瓶喂养时,出现了明显因为依恋妈妈而拒绝奶瓶的情况,就需要在再尝试奶瓶喂养时,妈妈暂时不要出现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要相信宝宝的适应能力,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会感受到即使白天吃不到妈妈的奶,晚上妈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边的。

5、上班后,妈妈应该如何挤奶?

挤奶前的准备工作:上班前准备好洗净的吸奶器、消毒过的奶瓶1~2个或者母乳专用储存盒(保存袋)、冰盒或保温袋;挤奶前洗净双手。挤奶的方式与时间:用手动、电动吸奶器均可,或者直接用手从外周向中间挤压乳房挤奶;一般感觉到奶胀即可挤奶,与宝宝已经“磨合”很好的妈妈,通常会在应该喂宝宝的时间,感觉到奶胀并挤奶。上班后可根据自己奶量分泌的多少,或上下午各挤一次,或只在中午挤一次。每次挤奶应尽量挤空两侧乳房,感觉到乳房柔软,一般需要10~20分钟。如果是准备断奶的妈妈,则不需要挤空乳房,只要乳房变软,不感觉到胀痛就可以了。

6、挤出来的奶怎样储存?

挤出来的母乳,如果准备当天或者第二天喂给宝宝,一般挤到奶瓶里,立即放入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即可,下班后用冰盒或保温袋尽快带回家,再放入冰箱中冷藏。在0℃~4℃的冰箱冷藏室里,母乳最长可保存8天。但由于在母乳的储存与转运过程中,有时难以一直保持0℃~4℃,因此建议还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喂给宝宝。在室温条件下,母乳的保存时间分别为:

温度         保存时间

25℃         6小时

19℃~22℃   10小时

15℃         24小时

如果准备长期保存挤出的母乳,可使用母乳专用储存盒或保存袋,在0℃以下的冰箱冷冻室中,母乳的保存时间分别为:

温度                                     保存时间

单门冰箱冷冻室保存                       2周

经常开关门的双门或三门冰箱独立冷冻室保存 3~4个月

不经常开门的冰箱深度冷冻室               6个月以上

7、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奶怎样解冻和加热?

无论是放在冰箱冷冻室还是冷藏室里的母乳,都不宜用微波炉解冻和加热,因为那样会破坏母乳里的活性成分和部分营养成分。冷藏室里的母乳取出后,可以放在40℃左右的温水里加热,也可以使用奶瓶或食物加热器,加温到40℃左右(加热器通常都有加热刻度指示线),即可喂给宝宝。

保存在冷冻室里的母乳,要先放到冷藏室里自然化冻,然后再同冷藏室保存的母乳一样温水加热。提醒妈妈要特别注意的是,解冻后加热过的母乳,如果宝宝没喝完,是不可以重新放回冷藏室或冷冻室里保存,再次加热喂给宝宝的。

8、怎样预防上班以后奶水减少?

有些妈妈在刚刚恢复上班后,会感觉到奶水减少,于是怀疑自己能否继续母乳喂养宝宝,甚至有少数妈妈因此索性给宝宝断了奶。专家建议:不要因为母乳减少就轻易断奶!

在产后3个月左右,很多妈妈都会经历“暂时性哺乳危机”,即本来乳汁充足的妈妈,忽然感觉乳汁减少、变稀,乳房无胀奶的感觉,宝宝哭闹次数增加,喂奶后不久宝宝又要吃,体重增加也不理想。这是由于妈妈较长时间的疲劳,睡眠休息不好,喂奶次数不足、宝宝的需要量在增加,吸吮乳房的时间却不够充分等原因造成的。在妈妈刚恢复上班后,又可能因不适应工作节奏,感觉压力大而造成乳汁的减少。

建议妈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逐渐适应恢复工作与照顾宝宝的双重压力,保证足够的睡眠与休息时间,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其次,妈妈要在上班前和回家后,让宝宝充分吸吮乳房,以刺激乳汁的分泌。只要每天能坚持喂奶3次及以上,乳汁的分泌量就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最后,白天上班时,虽然可以给宝宝喂配方奶代替母乳,但不应无限制地加量,以免影响到宝宝吃母乳。只要妈妈有信心,大多都可以坚持母乳喂养1~2年甚至更久。

◎ 文/周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儿保健中心助理研究员)

该文源自《父母必读》2011年12期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怀孕指南

怀孕指南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