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纪律和秩序的制定者
[导读]一般来讲,此时父亲在孩子心中是有绝对权威的。所以中国古话说得很有道理:“子不教,父之过!”
家长担心规则会妨碍孩子的自由
探索,事实上,心理学证实:10岁以内的孩子对规则不是排斥,而是褐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逻辑思维尚未建立,明确的规则会让他们心中有安全感。
一般来讲,此时父亲在孩子心中是有绝对权威的。所以中国古话说得很有道理:“子不教,父之过!”而且,心理学还认为:“再好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无法代替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的世界代表‘纪律、法律和秩序的世界’。”
必须注意的是,父母在给孩子树立规则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即使两个人分歧再大,也要先背着孩子协商好一套统一的规则。否则,父母各有一套规矩,孩子就会无所适从,规则也失去了权威性。而且,规则一旦确立就应该严格遵守,孩子如果破坏规则,家长就必须管教,不能通融,不能因家长的心情好坏而随意更改。
比如,对两岁多孩子吃饭的问题,有的孩子经常要父母追着喂。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吃饭时间不准玩,一旦离开饭桌就意味着这顿饭已经结束,再吃只能等下一顿。这样的规则对两岁多的孩子,既是能做到的,也是能理解的。如果孩子破坏规则,父母不能因为他们哭着喊饿就心软,心软一次就会让努力前功尽弃,以后管教会难上加难。
孩子是规则的学习者,家长是规则的示范者、执行者和制定者。家长在制定规则时,应该告知孩子,或让孩子参与。在执行规则时,态度不能粗暴,而应是明确面温和的。
父母切忌在愤怒的时候让孩子领教训,而应该在情绪平静之后再处理。而且,有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家长、孩子都要遵守。比如,只有父母平时注重尊重他人,对人讲究礼仪,孩子才能注意自己的“goodmanner”。
让孩子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并按规则行事,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但实际上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往往都是因为没有规则意识,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不会调整自己,反而以身试法,最后才会锒铛入狱。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应该是理性的,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只有边界清晰明确,车才能跑得又快又好。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才能融人社会、适应社会,为这个社会所接纳,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才有成功的可能。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