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边界,自我意识的开始,不要让妈妈的爱成为人生发展的绊脚石

关于《育儿书房》:腾讯育儿亲子阅读栏目,精选优质书籍,展现多元化育儿理念,助宝爸宝妈一臂之力。

边界,自我意识的开始

边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普遍意识是,越是你我不分,越是显得亲热和关切。然而,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边界模糊导致的“被迫分享”渐渐地不只是一顿饭、一件衣服这样简单,“彼此不分”的可能是一笔数额不小的钱、一个关乎人生大事的决定,等等。有时候朋友之间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在偷偷地计较:“今天他又占了我的便宜。”于是,就出现了越是你我不分,越是在彼此心中结下了梁子的情况。从长远来看,模糊的边界反而造成了人际关系中的障碍。

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也是如此。父母体贴入微的关系和照料,对于年幼的子女来说是幸福,对于已经成年的子女来说却是负担。就像琳达的感受一样:“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从我的幸运变成了我的紧箍咒。如今我已经快30岁了,却迟迟没有办法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中国父母不分彼此的舐犊之情,反而成了子女长期人生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正如中国的社会意识在不断地发展,子女的个人成长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幼年时我们需要的是父母全方位的爱与滋养来呵护成长,而成年后我们更需要的是空间和机会来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这种成长需求的变化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分化。自我分化指的是我们在认知和情感上把自己从集体、家庭和他人中分离出来,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之外的存在,并且感知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只有经历了完整的自我分化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区别,有能力辨析主观和客观的不同,同时掌握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自我分化,对于我们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独立自主的成年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分化的过程常常发生在青春期。许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把日记本上锁,防止其他人偷看;我们常常关上卧室的门,不希望父母随意进入;我们有很多自己的主意,不愿意随便和他人分享心事……这一切行为和心理上的转变,都是典型的自我分化过程:我们的心中出现了“自我”和“私人”的概念,我们开始意识到自我和其他人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明白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属于他人的。

边界,就是我们在进行自我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我们与他人之间一道隐形的栅栏,给我们提供了与他人相处时的准则和界限。通常,我们有物理边界,也有心理边界。物理边界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在未经我们许可的情况下,别人不能够随意地侵犯或者使用,例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财物。心理边界指的是我们有独立

于他人的情绪和思想,以及不依附于他人的权利和价值。显然,心理边界的概念比物理边界更抽象,在生活中也更加难以执行。

在原生家庭之伤中长大的我们,青春期的自我分化过程可能充满了阻力。由于父母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很可能把青春期子女的自我分化这一正常的心理过程误解为对自己的攻击和藐视,从而对子女的自我分化过程进行打压。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尽管已经度过了青春期,但其实并没清楚地意识到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属于他人的,因此,我们对于“我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坚定。成年后在和父母的相处之中,我们也很难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知道该怎样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保护好自己。

而另一方面,边界感模糊的我们也很难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常常觉得父母的生活方式很落后,父母跟我们交流的办法简单又粗暴,父母总是不思进取,落在了时代潮流之后……因此,我们要试图改变父母、教育父母,甚至惩罚父母。而这些看似“为父母好”的行为,其实也都是我们自己缺乏边界感的体现。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与父母以平等、和谐、健康的方式继续相处下去,我们首先要在自我愈合之路中完成青春期中

未能完成的自我分化过程,培养起自身清晰而健康的边界感。这样我们才能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明确建立起边界,在既理解我们自己也理解父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妥协,找到相处中双方情感和需求的平衡点。

作者:朵拉陈

本文摘自《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