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会提问的孩子就是哲学家

image.png

【推荐序】

会提问的孩子就是哲学家

郁喆隽

 

在德国电影《柏林苍穹下》的一开始,天使俯瞰人间,念出了如下诗句:

当孩子还是孩子,他总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里,不在那里?

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宇宙会在哪里结束?

阳光下的日子会不会只是个梦?

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东西,会不会只是假象?

是不是真的有恶存在,是不是真的有坏人存在?

为什么,我在有我之前不存在?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我不再是我?

 

请问诸位,你有多久没有提出这样玄妙而又无用的问题了呢?如果你现 在偶尔还提出类似的问题,你是否能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呢?如果你许久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或者你已经不再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抑或是因为你相信总有人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你来说,这些问题已不重要。

 

然而我确信,当你我还是孩子的时候,都曾经在自己心中提出过类似的问题。某些问题甚至曾经让你辗转反侧、反复思量,却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也许小时候你还问过自己的父母、老师,但他们也没有给你一个答案,有时候他们甚至感到尴尬,会让你不要再想这些伤脑筋的问题。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发问的兴趣。

 

不过更为糟糕的是,你失去了发问的能力。

 

不经意间,你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孩子。在一个现实而功利的世界中, 成年人不需要发出无用之问,而只需要实际解决出现的问题——涉及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

 

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给我任何一个上述问题的答案。当长大成人后,我 逐渐对此表示理解,我相信他们和我小时候一样曾经提出类似的问题,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大概也从来没有给他们一个答案。

 

出于很多偶然的原因,后来我成了一名哲学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重新读到那些问题,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哲学问题。“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里,不在那里?”这些在哲学中叫作“同一性问题”,属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是我”的问题,那么可能会出现如下的场景:你去年在银行存了一笔钱,到了今年,银行找借口说“你不再是去年的你”,而不再承认那个账户里的钱是你的。可想而知,任何时代如果没有检验同一性的标准,社会将会乱套。

 

而“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宇宙会在哪里结束”看似是一个宇宙物理学的问题,但根基上还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中,何谓“时间”,何谓“开始”和“结束”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此提出过著名的“二律背反”命题。

 

说“阳光下的日子会不会只是个梦?”“我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东西,会不会只是假象?”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领域——既然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感觉会出错,那么如何保证我们的认识是可靠的呢?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恶存在,是不是真的有坏人存在”,则是道德哲学(伦理)中的典型问题。

 

而“为什么,我在有我之前不存在?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我不再是我”则是一切发问的根基——当我提问的时候,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我”的存在。然而人终有一死,人死后“人”还存在吗?人类的各种思想流派和宗教信仰都尝试回答或证明这个问题……

 

原来,会发问的孩子已然是哲学家了。

 

成年人不再提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遗忘。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就是回忆。孩子发问,长大了遗忘,成年人不再提问——这似乎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如何能走出这个宿命式的循环,是我作为一个教师一直在想的问题。

 

当我看到王歌的这本《没大没小的为什么》的时候,心中不禁产生了一种同行的赞叹——终于有人做这件事了,而且还唤醒了孩童时的好奇心——这些问题我小时候都问过!

 

很多哲学的普及读物都以哲学家(流派)或者哲学史来串联,其实对普通人而言,哲学的第一动力恰恰是一个质朴的质疑,一次好奇的发问。

 

这本书中就包含了很多孩童式的提问,例如“我可以说谎吗?”“梦有什么用呢?”读完这本书,我个人感觉它不仅仅是给孩子的,也是给家长和成年人的。最好的阅读方式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阅读,阅读之后最好还能有发散思考、讨论和辩论。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孩子回答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值得追问却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回答,还蕴含了另一个功能,那就是让成年人重拾童心。有时候成年人难以和孩童交流,并非因为孩童的幼小和无知,而是因为成年人的偏狭和势利。美国心理学家加雷斯·B.马修斯就曾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说:“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束缚。”

 

我虽然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但依然相信世界偶尔需要“天使”的降临。天使不仅带来祝福,还要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或许像种子一样石沉大海,落入沙漠荒原,但总有一些问题落在了沃土中,有朝一日它们终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在此意义上,我愿意相信这本书就是一颗天使播下的种子。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精神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孩童。骆驼将一切重负都背在自己身上;狮子要攫取自由,在它自己的世界里称王;而“孩童是纯洁的,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

 

你愿意成为一个孩子吗?

你愿意重新成为一个孩子吗?

你愿意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重温童心吗?

那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内页展示】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