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生蠢,蠢即恶——从一位妈妈的自杀说起
如果孩子身上长期存在这些问题:厌食、厌学、脾气大、网瘾、说谎、自卑、胆小、暴躁、自闭、凡事找妈妈、没主见等,就是在提醒家长,要么是你对孩子的评价和判断错了,要么是你对待孩子的做法错了。
7月5号腾讯新闻发了一条消息,武汉一位妇女跳江自杀了。自杀本身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新闻,这条消息之所以登上腾讯首页,在于该妇女的自杀理由非常奇葩。她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她“因为过于关心,就自己亲自帮女儿填了志愿。后来发现志愿填报错了,所以她一直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最后,跳河轻生。
人们看消息经常不加入自己的判断,可能有不少人看了这篇报道后也会像文字中暗示那样,认为这位妈妈的越俎代庖是出于“过于关心”,甚至还会有人感慨母爱的伟大,觉得这位妈妈爱女儿爱得太深了,深到壮烈。
但这事,只要我们略有经验且足够诚实,只要身临其境地体味一下,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真相应该恰恰相反。
如果一位母亲连孩子高考志愿报什么都大包大揽,自作主张,那么可以断定,她一直以来对孩子实施的是全面的、密不透风的包办,在孩子的所有生活细节上都会插手。这位自杀的母亲,她平时如何控制孩子,我们无从窥探,但她对孩子丝毫不加约束的干涉,在填报高考志愿这件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填报志愿是每一个考生需要面对的非常重大的决策和选择,其中包含着很多的知识、判断及规则,可以说,高考这场大战役,不仅要胜出在分数上,也要赢在填报志愿上,每个家长和考生在面对这件事时都会非常慎重。在这样重大的一件事情上,这位母亲居然可以这样一意孤行,单凭自负加无知就可以去做,导致“填报错了”,那么在平常的生活中,更难以想象她如何跟孩子相处。
可以想象,这位母亲活得很累,表面看她是爱孩子的,为孩子操碎了心,实际上,她眼睛里没有孩子,看不见孩子,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的“想法”。她和孩子的关系不是爱与平等的关系,是最彻底最典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君臣关系”。她也许会以“仆人”的形象出现,而那个被她无微不至关怀着的孩子却并不是主人,实质上是被她操控的傀儡。孩子身上肩负着她自己无力实现的梦想,扛着她的虚荣,满足着她的优越感,还要代表她去面对种种问题。母亲把自己和孩子死死绑到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说她是天下最霸道的母亲,她的孩子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孩子,并不过分。
我见过不少家长,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宁可去死,也不能承认自己有错。极度自负、强势又没什么本事的人,会毁掉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既不爱别人,也不懂得爱自己,当他发现自己居然错了,根本无法接受,甚至不惜以杀死自己的肉体为代价,来回避“自己错了”的事实。这位母亲的死并非出于爱,而是出于深深失望、自卑感及深不见底的恨意。
这位母亲,即使她帮助孩子填写了正确的志愿,也说明不了她会爱孩子。在这件事上不出错,她的自负及对孩子的控制将延续,那么她的孩子将更长久地置于自己的人生由别人说了算的境地。她的意外死亡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如果她活着却丝毫不肯改变自己,也不见得是件幸运的事。
母亲一直强势下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将被更彻底地摧毁,成为越来越没主见的、痛苦的“活死人”,最严重的情况甚至是先于母亲去世——不是肉体自杀就是精神死亡。
这起自杀事件让我们看到,极度的自负就是极度的愚蠢,极度的愚蠢会制造出极度悲剧。本案例中的母亲,我们同情她的遭遇,为她家庭的不幸而难过,更想祝福她的孩子。今天谈论这个案例,不是为了批评这位母亲,是为了从这个极端事例中剖析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下,家庭教育中的包办和控制已经成为常态,区别仅仅是程度不同。
控制和包办会“上瘾”,它会慢慢成为一些父母的教育恶习。控制有多严重,孩子的问题就有多严重。可悲的是,人们经常对此并不自知。
如何判定自身是否有这些恶习呢——
简单地说,如果孩子身上有一个稳定存在的问题,如厌食、厌学、脾气大、网瘾、说谎、自卑、胆小、暴躁、自闭、凡事找妈妈、没主见等等,这些就是信号,它提醒家长,要么是你对孩子的评价和判断错了,要么是你对待孩子的做法错了。如果这些情况下家长还不从自身找原因,不反省,不改善,只是一味地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一心去改造孩子,那么你很可能就陷入了自负的恶习中。
永远正确的家长是危险的家长,缘故当他们太爱自己的想法,就会太过自信,以至于自负,把自己的想法强悍地植入孩子生命,不给孩子的自我成长留下余地。所以他们特别容易培养出一个没有自我,自卑懦弱,缺乏独立性,甚至是扭曲变态的人。
好父母并非不犯错误,而是能在孩子的问题面前时时反省自己,积极地调整自己。当父母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这样的认识会使其加强自身的学习,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最终为孩子的独立和幸福打下基础。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爱孩子的人,也才能为整个家庭带来幸福。
祝福天下母亲,祝福天下孩子。
这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 小编为各位整理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