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的育儿经,为什么还是搞不定自己的孩子
还记得电影《后会无期》吗?影片里王珞丹饰演的苏米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当这句话轻轻地从苏米口中吐出来,仿若自言自语,却饱含着深深的无奈。
网络时代的好处是,资讯无处不在,唾手可得,网络时代的坏处是,资讯太多,以至于我们难分对错,难以取舍。所以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才会有这样类似的困惑吧。
请问,我的孩子怎么了?还有朋友问:“我们家小侄子,上了一年小班了,可老师还是反映他不听话,自由散漫,怪家长没教育好,你说怎么办呢?”
我的回答是:“帮不了。”
说真的,我充其量也就亲自带过一个孩子,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我真的没有太大发言权。
你们看哦,我这会儿能想到的,有关一个孩子调皮的原因,就有好多。也许是因为父母陪伴的少,一个人玩习惯了没有集体观念,也许只是因为天性活泼坐不住,又或许是某些原因,孩子对幼儿园有排斥故意调皮……或许还可以有很多别的原因,我不是元芳,我真不知道怎么看。
这个时代,网络上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鸡汤,看似有道理,认同过,唏嘘过,转发过,对于提高执行力却丝毫没有用处,有人形容这些为“正确而无用的”道理。
只是通过表述孩子某一个外人看到的现象,是远不足以判断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我们不是孩子的家人,既不知道人家怎么当妈的,也不可能替别人当妈不是吗?再说,对我的孩子有用的一套,对你的孩子也未必一定管用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想说,“我的孩子怎么了?”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回答才是啊。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或亲昵?或冲突?我们与孩子的亲子沟通模式,是溺爱?是包容?是对抗?我们的孩子如何回应我们?是平等?是退缩?是威胁?孩子万一出了问题,我们是怎么处理的?是责难?是明理?是包庇?
也许因为教师的身份,看多了初中孩子的家长,纷纷无奈地向老师吐槽:“我的孩子在家里挺乖的,怎么会在外面打架呢?”“我的孩子回家也不说话,问他也不吭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老师,你帮忙多管管我的孩子吧,我真管不了他了。”
每每听到这些,都觉得好心酸。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是你的孩子,你却不懂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是你的孩子,你却不懂我,而是你明明不懂我,却并没有想要去了解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明明不懂我,却还是没有想要去了解我,而是你不仅不想去了解我,你还总是令我伤心……
怎么办呢?个人认为,那些教导我们“爱的教育”的文章,那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了也未必就能做到,而警告我们“你的孩子你不好好教导,总有一天别人会帮你教训”的文章,也未必能入那些宠溺孩子的家长的眼。
1、那我们还要不要看那么多道理呢?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曾经描述自己写稿的经历,他说,他会花费好几天的功夫,去查阅有关内容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在投入阅读的过程中,突然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灵感迸发而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来。
矮油我想说,带孩子的事上也是一样啊,坏事的永远不会是因为某篇文章,而是因为我们的不思考。毕竟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女人都是“苏米”。
比较包容的阅读态度是:不偏信,不偏激;不排斥,不迷信。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独特的相处模式,我们与我们的孩子合适的相处方式,都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日复一日磨合而来,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们才有了我们自己的判断。既然不能保证绝对正确,那么,至少保持随时的觉察和反思吧。
2、拿起笔来记录吧某种意义上说,道理“没用”,执行力才有用。让那些“无用”的道理有用起来,需要一个关键词:“去做。”
我的经验是,只有那些对于我们自己的关照,觉察,记录,思考,才能真正促使我们去改变。我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有记录的习惯。
哪怕一次有趣的对话,一个字一个字记录下来。哪怕只是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孩子拍皮球连续拍了三个,某年某月某日,经过多少时间的练习,连续拍球超过20……诸如此类鸡毛蒜皮,事无巨细。后来整理这些记录,写成了《做只快乐的蜗牛吧》,《换个方式与孩子说话——-交流的乐趣》《宿墨、鸡屎及别人家的孩子》等几十篇文章。
记录的原则只有一个:不求“生动”,只求“真实”。我慢慢感觉到真实记录的意义远重于说教和煽情。如果很累,就只记流水账。
回过头去看,每一次的记录都值得纪念。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看到小时候记录的那些可爱的童言无忌,忍俊不禁;在孩子偶尔闹情绪的时候,看到以前某一次他的贴心举措,会意识到孩子偶尔的闹情绪并没有什么大不了,那并不是常态。
信我的话,试试看,和我一起记录吧。这是给自己的一份大礼。
有人说,这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但热爱哪里来呢?专注和投入才产生热爱啊。对吗?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明明“那么近”,搞不好,却又成了“那么远”。
今天动笔写稿前,我对孩子说晚安,孩子轻声对我说:“妈妈,我喜欢我的小云朵枕头,我也喜欢你。妈妈,我喜欢你。”
孩子特地重复了一遍“妈妈我喜欢你”。我想,每一个妈妈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暖在心头。
龙应台写过一篇《目送》,我们目送孩子远行。如果终会有那一天,希望我们的心不远离。
该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小编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