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情的技巧有哪些
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应该要与孩子共情。那么问题来了,与孩子共情的技巧有哪些?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两天后台有妈妈留言:
“孩子哭的时候,我有跟他共情的,跟他说‘好吧,我知道你因为没吃到糖难过了,但你的牙有问题不能吃糖,你又不是不知道。别再哭了。’”
看到这条留言,我脑补了她当时说这段话的神态,一定是极端不耐烦的。试想,妈妈本身就是带有情绪的,如何能做到很好地共情呢?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的前提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用在亲子关系方面,即是无论孩子顽劣、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父母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都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给予他温暖。
父母只有持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才可能与孩子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孩子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且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始终如一,孩子才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共情技巧一: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
对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同身受。正因为尝试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才不会使用父母们日常惯用的忽略、否定或者说教的方式。
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在这些小事中,孩子学会了爱,学会了分享爱,学会了传递爱。有时候在父母看来,孩子的那点事儿真是“太幼稚了”,但如果不在这时候给他们幼稚的机会,他们就会永远幼稚下去。
所以,换个角度看孩子吧!用欣赏,慈祥,鼓励,惊叹,和赞美。迟早有一天,你的孩子会成熟到对你说:妈妈,你好幼稚呀!这时候,我们的良苦用心就算是水到渠成了。
有的父母尝试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知道了孩子在生气或难过后,往往会接着问:为什么。其实,多数情况下,这种疑问只能给孩子增加新的难题。因为,好多时候,孩子们自己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生气和难过。孩子更期待的是一个接纳他们、能够与他们共情的大人,而不是立刻被追问着作解释。
共情技巧二:正确地解释孩子的情感
共情不意味着孩子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共情不等于附和、完全认同孩子。比如“你做得对”这样的话,虽然可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父母应该试着去解释孩子的情感(这一方法,主要针对3岁以上的孩子)。
孩子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父母的认同,而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和正确解释。因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丰富,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
所以,父母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后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决之道,自己做出选择。
共情技巧三:必须是有爱的共情
共情并非一个单纯的技巧,它必须出自于爱。
当孩子遭遇了情绪风暴,或者出现行为问题,如果我们以暴制暴,结果只能让孩子屈服、变得退缩,或直接学会打人的本领,他们学不到爱的方法。
如果我们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引导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并温和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孩子便能吸收到父母全程体现出的温和而坚定的爱意,去发展自己的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