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做好孩子了......
m的女儿刚满4岁,性格温和,不太会跟小伙伴发生激烈冲突,属于那种旁人眼里乖巧懂事的孩子。m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弟一妹,弟弟的儿子今年3岁多,妹妹的孩子还不到1岁,姐弟三人和父母长辈都一起住在小城里。
可以想象,在小城里,这样的大家庭,平时亲人们有很多机会聚在一起。m家也不例外,每个月都会有几天,一家老小欢聚一堂。
作为家中长姐,m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帮父母照顾弟妹,凡事总是紧着弟弟妹妹先来,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可就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大家照旧聚在父母家中,发生了一件事,让她对自己多年来的一贯谦让产生了动摇。
那天,在去姥姥姥爷家之前,m先带着女儿去超市采购。逛超市时,女儿看到了最喜欢的《冰雪奇缘》人物玩偶,惊喜地要妈妈帮她买个艾莎公主。女儿想要这个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m之前她也答应过女儿,今天既然遇到,价格也不贵,就决定满足女儿。
抱着梦寐以求的艾莎公主,女儿蹦蹦跳跳来到姥姥家。一进门,m弟弟家的儿子就要跟姐姐一起玩,而且被姐姐手里的艾莎公主吸引了,伸手就拿。
m说,平时女儿一般都会把手里的东西让给弟弟,但那天拿的是自己最喜欢的艾莎公主、又是好不容易得到的,女儿说什么都不肯把玩偶交出来。
弟弟没拿到想要的东西,生气地一拳打在姐姐胳膊上。m的女儿也急了,反手一推;弟弟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大人们赶紧围上来,一边哄弟弟,一边教育姐姐,说些“大的应该让着小的”之类的话。m也把女儿拉到一边,说:“弟弟还小,需要照顾,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对弟弟动手啊。”
女儿委屈地哭了,说:“是他先打我的!”
姥姥过来给外孙女擦眼泪,安慰道:
“姥姥都看见了,是弟弟先动手的,咱们不生气了啊。主要是弟弟也很喜欢你这个洋娃娃,这样,你玩一会儿,给弟弟娃一会儿,你们俩轮着玩,好不好”
姥姥这个建议听上去很公平,大家都等待m的女儿说“好”。m也看着女儿,希望她答应下来。
可是女儿一反平日的温和,大声反问:
“为什么要轮流玩这可是我的艾莎公主,我可以决定给不给别人!”
本来已经止住哭声的弟弟听了这话,继续大哭,怎么哄都不管用,尽管m的弟媳妇并不在意,还劝m:“姐,小孩子哭一会儿就完事了。”但m过意不去,把女儿领进旁边卧室,准备和她好好谈谈。
她也知道要保护小朋友的物权意识,但在那样的局面下,息事宁人的想法在她头脑中占了上风。最终,在她的说服教育下,女儿同意把艾莎公主给弟弟玩一会儿。
在场大人都夸m的女儿有姐姐的样子,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弟弟也不再哭闹,拿着洋娃娃跑一边玩去了。
只有m注意到,女儿的眼睛紧紧追着弟弟手里的艾莎公主,神情既难过又紧张。
看着女儿的样子,m突然觉得有点心疼。
毕竟是小男生,对洋娃娃本来也没啥兴趣,一时新鲜罢了。没一会儿,小弟弟就开始把艾莎公主当飞机,举在手里跑来跑去。跑了几圈以后,他突然像扔纸飞机一样,把艾莎公主扔了出去。
m眼看着女儿第一时间跳起来,冲过去捡艾莎公主。等女儿心爱的玩具重新回来,艾莎公主的头发和衣服都已凌乱,脚上的鞋子也不知掉到哪里去了。
m连忙抱住女儿,想要安慰她,但是女儿挣脱她的手,转身跑进了卧室。
m跟进去,看女儿趴在床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心痛极了。她告诉我,那一刻,她真的特别后悔自己让女儿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去。
m蹲下来想拥抱女儿,但女儿又一次挣脱了。她知道女儿在生她的气,身为母亲,她竟没能帮女儿保护最心爱之物。
这时,m的弟媳妇也领着孩子进来了,让孩子道歉,并且向m的女儿承诺,会买一个更大更漂亮的艾莎公主给她。
姥姥也跟进来安慰外孙女:“好孩子,不哭了啊。你是姐姐嘛,弟弟还小呢,来姥姥抱抱……”
女儿总算不再哭了,但直到离开姥姥家都没有笑一下。
晚上回到家,m给女儿讲完睡前故事,想着白天发生的事,她很真诚地向女儿道歉:
“对不起,宝贝,妈妈应该尊重你对自己玩具的支配权,你当时说的很对,那是你的东西,你有权利决定给不给别人,谁都没权利要求你把自己的东西给出去。”
女儿想了想,问道:“姥姥也没权利要求我吗”
m肯定地点头:“是的,姥姥也没权利要求你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虽然姥姥年龄大了,我们要尊重她,弟弟年龄还小,我们要照顾他,但这一切都是在你自愿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你建议,但不应该强迫你接受。好孩子,现在你还生妈妈的气吗”
黑暗中,女儿的声音透着一丝与年龄不相符的疲惫:
“我已经不生气了,妈妈。不过,我现在不想做好孩子了,好孩子要这样要那样,太累了。”
m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不由想起姥姥白天对孩子说的话,“好孩子,你是姐姐嘛,弟弟还小呢……”
这话太耳熟了,m就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在这句话里,她做着一个姐姐应该做的事,做着一个好孩子应该做的事。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先紧着弟弟妹妹;成年后,家里有什么出钱出力的事总是自己先上。就连在单位里,每次有什么机会她也习惯了不去争,习惯了先人后己。
那晚,m失眠了。当“好孩子”变成一种约束、一种负担,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她要让女儿做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好孩子”吗
不,m非常肯定,她不愿意。
当小朋友因为“你的玩具”或“我的玩具”产生纠纷时,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去处理,唯独不该用“你要懂事”或“你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话,来要求孩子做出我们期望的举动,因为那跟成年人之间“你是个好人所以你可以吃点亏”的强盗逻辑没什么差别。
这两年很流行一种说法,说“懂事的孩子都很可怜”“好孩子都不幸福”。我并不认同这种一刀切的说法,它很容易诱导大家放纵不懂事的熊孩子。
所谓“懂事”,所谓“好孩子”,严格来讲都是在形容一种品质,并不等同于具体的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因为一个孩子做了什么事而夸赞他懂事,但不能因为他懂事就要求他一定要如何做。
面对孩子的纠纷,人们喜欢把“分享”挂在嘴边,事实上有太多人都误会了“分享”的意义。“分享”不等于“让与”,“分享”是自发的、主动的,“让与”却很可能是不情愿的、被迫的。
当孩子真的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并能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成年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强制要求孩子分享,会给孩子带来被忽略感,以及与自己物品的剥离感。当一个孩子不能够确定“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支配权”,那这个孩子就很难懂得“不是你的东西,你无权随意拿取”。
一位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老师曾这样告诉我,
生活中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了还是喜欢翻别人东西,甚至随便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幼儿期的物权意识没有发展完善。
我们都希望看到孩子表现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然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孩子能在帮扶弱小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
最后还有一点,请告诉孩子,如果有些事是你帮不了的,那也没关系,不是你的错,因为谁都没权利强迫你帮忙。
一个懂事的朋友,是家里的老大,“你要照顾好弟弟妹妹”“遇到事情要先想到家里”“你应该多干一点,谁让你是姐姐呢”……从小到大,她听到的总是“付出”“忍耐”“让步”,所以她的世界里没有“自己”两个字。
恋爱时,她也是圣母心爆棚,觉得爱就是“付出”“讨好”“顺从”“理解”,男友和准公婆说“婚礼太麻烦了”她就不要婚礼;男友和准公婆说“结婚后住一起有个照应”她新婚就选择和老人住在一起;她很爱吃娃娃菜,但公婆一说“自己在家做”她便迎合着点肉菜了……
任何一种爱,都不可能永远单方面的付出,当委屈越堆积越多,她开始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来挽救自己。渐渐地,她明白了症节所在——家人之所以轻视她,根源就在于她根本一直在轻视自己啊!
她永远记得自己在全家聚餐时说出“凤凰玉米羹”“蒜蓉粉丝娃娃菜”“现磨豆浆”这三个菜时,公婆以及老公惊讶的眼神,老公直接脱口而出:“你没病吧疯了吧花26块钱点一盆玉米粥,这仨菜在家15块钱就能做,在这里要六七十,多浪费钱啊!”她抵挡住内心的忐忑,回答道:“但是这我最喜欢吃的,吃饭吃的是心情,如果这么算,这一份红酒鸡翅在家也能做,20块钱足够了,在这里却要48块。”
那天,她躲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感觉几十年的委屈,突然有了出口。 这种感觉,我也有过。小时候因为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被同学孤立,我以为去迎合就有拥有小伙伴,但得来的往往是更加被排挤,是爸爸告诉我“不委屈自己的友情才更长”,我才明白讨好是最差劲的“表白方式”——好的感情当然需要双方的包容,但打心眼儿里对彼此的认可和接受,才是最好的基色,当我们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自然也会吸引那些喜欢自己的朋友。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