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带着爱的名义夺走了孩子的兴趣
妈妈,不要用爱灼烧了孩子
妈妈的爱就像是太阳一样。阳光无疑是明媚而且值得称赞的,是个好东西。然而随着夏季的到来,似乎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多么为太阳给与我们的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妈妈也是如此,当妈妈们把全部的温柔都倾倒于孩子身上的时候,那滚烫的爱会把孩子烧伤。
那无微不至的关怀,那时时刻刻的保护,恰恰成了让人窒息的爱,压抑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最大的伤害就是让孩子失去了自己
做自己是这个时代比较流行的词汇,很多人都在强调做自己,活出自我。我们之所以强调,是因为我们渐渐感觉到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把自己弄丢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每天感觉活得浑浑噩噩,累又得不到解脱,甚至感觉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找不到活着的勇气。
其实自我的失去从幼年就已经开始。被妈妈那爱无情的给剥夺了。
孩子在被决定的环境里长大,妈妈和时代给安排好了一切。从记忆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要学习十八般武艺,不能落后。然后进哪家幼儿园,和谁谈恋爱,读哪个专业,选择都在被决定。被决定的还有兴趣,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要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要天天向上。大小几乎所有的事情妈妈都要插手,评价一个是非,划定一个界限,于是从小就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和应该做的,却不知道了什么是合适的,是自己喜欢的。孩子被妈妈和那个时代剥夺了成长的权利,孩子只学会了判断什么是该做的而不会判断什么喜欢做的。
长时间近距离的被抓住的时候,人就会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反正人生不是自己选择和决定的,真正的自己也就无从谈起了。
妈妈夺走的,不仅是兴趣,还有动手能力、自我发展和对生命的体验
为了能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妈妈大包大揽了一切,从不让我们受一点委屈。于是从小就喝水不曾烫着也不曾凉着,冬天冻不住夏天也热不着,不用进厨房就有各种美味,俨然成了孩子的仆人。同时也不让孩子自己去沙滩玩,不让和同学去郊游等。凡是妈妈能想到的危险都被禁止了,凡是让我们受委屈受累的活妈妈也都替我们做了。结果也同样是悲哀的,长大后,不知道厨房是个什么味道,缺乏动手能力,对生命缺乏体验。
人的一生是不断试错并通过自己的尝试而总结经验的过程。有些事情别人告诉了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别人犯的错而避免,但是当我们自身没有相关经验可调动的时候,是无法理解那些错误是什么的。当孩子这些经验全部被妈妈夺走了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会无法体验生命的必然过程,不知道什么是委屈,不知道什么是挫败,更不知道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怎么去面对。
相应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成熟。
一个人的成熟度和他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随着时间延长,人的生理年龄会不断增大,但是心理年龄却未必,它只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一个人经历的越多,越坎坷,他的心理年龄就会越大,越成熟。但是被剥夺了生命体验的人,很难让自己的心理成熟起来。因此我们看到了太多成年人依然像小孩子一样,喜欢任性发脾气,看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有些幼稚。
灼热的爱下,没有失去的却是依赖和挫败无助感
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并失去了付出的能力。被捧着,被关心,还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不用付出也能得到一切的感觉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而依赖,即使长大这种依赖也不会减少,相反,还会一直索取。在孩子长大后,这种索取就开始指向社会,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无条件的让着他照顾他,希望能去事业单位工作国家养着他,和公司他人等产生争执首先埋怨别人对自己付出不够等。我们见了太多80年代后独生子们这样的情况。
当孩子的依赖从外界不能获得满足的时候,也就是感到不顺的时候,就容易感到挫败,进而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没有了爱的能力。或者成年很久后依然不愿意脱离自己的父母而继续依赖。当他们结婚,会继续从伴侣那里索取折磨伴侣。
依赖带来的也是表达能力的退化。当孩子刚出生在喂奶的时候照顾就已经开始了,当孩子刚试着用哭来索取奶的时候,妈妈就立刻满足他了。当妈妈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的时候,孩子的需求不需要表达就会被满足,妈妈了解孩子要什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孩子学会的这种不用表达的方式带到社会后,同样也会要求别人这样了解他,理解他,别人做不到的时候,长大了的孩子就会体验到孤独,不被理解,无助,引发抑郁的特质。而这正是80、90后在宠爱下长大的人的常见特质。
很显然,妈妈过度的保护、照顾与担心,是对孩子有伤害的爱。最容易引发的就是孩子的抑郁情结,即使长大,也依然容易感觉到茫然、挫败、无助与孤独。健康的爱是温和的,安全的,正向的,过度的以爱的名义实施的行为都只是伤害。只是,妈妈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妈妈的价值感常来自于能为孩子做些事
有一类妈妈从潜意识里就害怕孩子长大,希望他永远是襁褓婴儿,依赖她,需要她。因为孩子一旦长大开始独立,就意味着妈妈的角色即将退去,功能即将作废,自己也无法体现出一个妈妈的价值。当孩子长高,独立,渐渐不再需要她的时候,她的恐惧就会被触动:要失去孩子了。而如何避免这点发生呢?那就是拼命为孩子做事,证明自己是被需要的,并遏制孩子独立从而实现自己可以一直照顾他。
对于很多婚姻中的人而言,孩子是他们唯一拥有的东西。他们太需要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妈妈在孩子读中学以后,依然风雨无阻坚持接送他上学,天天给他做饭,洗衣。
在婚姻中对伴侣失望,关系破碎,自身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人容易如此。
{page}妈妈过度的宠爱也常常是因为自己缺乏爱
看起来满满都是爱的妈妈其实自己非常缺乏爱。这样的行为生活中并不少见,人会通过努力来对别人好的方式来换取别人对他的爱。爱常常与期待同在,也就是说妈妈对孩子的爱有多深期待就有多高。这个期待不仅是期待孩子成才,更是期待孩子可以回报妈妈。
回报的方式就是希望孩子懂事点,对她好点,理解她点。
妈妈在要求孩子回报前常做的动作就是邀功和控制。前者的方式就是经常有意无意谈起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有多么不容易,牺牲了多少等。不断暗示孩子要懂事,对她好点,听她好,理解她点。甚至暗示他将来不要不管她,要一直听话,孝顺等。后者的方式则是直接下命令控制: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我、亲吻一下等。或者软控制,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自己就把不高兴挂在脸上,让孩子内疚。
还有种不怎么愿意被承认的控制就是获得快感。让孩子停止玩泥巴,禁止做某样事情等。虽然这么做暂时会保护孩子,但从功能发展上来看却是对孩子热情与冲劲儿的一种扼杀,家长在其中也能获得控制的快感。
妈妈通过不断要求孩子显性及隐性的方式要求孩子照顾到自己的情绪,给自己爱,证明给自己他会被控制,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向妈妈索要爱的方式呢?那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妈妈呢?
妈妈应该怎么做
给孩子自由是必须要做的。只有拥有了自由的孩子才能发展自己该发展的能力,体验该体验的感受,才能做回他自己,为他自己的人生负责。给他自由的方式就是放手,让他去大胆尝试。
其次就是放下对孩子的期待。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有义务无条件地用健康的爱把孩子抚养大,而不是要求他为自己负责,留在自己身边,回报自己爱。家长自己要为自己缺失的价值感和爱负责,而不是孩子。
尝试延迟满足也是一个办法。不要让孩子的需求马上满足,要让他学会等待,让他自己去表达,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然后适度的给与他奖励和满足。如此可以锻炼出孩子寻找满足的能力。培养寻找满足需要的能力要远远重要于满足他当下的需要。
最后就是滋养自己。这是任何时候都要去做的。滋养自己的方式就是拿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从人生其他角色里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认可自己,而不是仅仅从家长这个角色汲取价值感。
编辑:clever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