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儿科医生对妈妈的真心话

  在我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与无数的家长和孩子们打过交道。每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来时萎靡不振,治愈后活蹦乱跳的离开医院时,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一个弱小的生命由于疾病严重而挽救不过来时,我那种难过的心情很长时间不能抚平。那时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的孩子急需鲜血进行凝血时,我不止一次让护士抽了自己的鲜血给孩子输上(那时还允许医院自己选择血源,患儿父母的血因故不能使用)。

  虽然有一个孩子没有抢救过来,但是他的父母仍然对我千恩万谢,写来表扬信,日后北京晚报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对此我丝毫没有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谁让我们号称是白衣天使呢!况且我还在为没有抢救过来他们的独子而感到内疚。70年代我在农村县医院工作时,曾多次对已经停止心跳的孩子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事后有人问我:你看到那么脏的孩子,而且几乎是死孩了,你还敢嘴对嘴的进行人工呼吸,连个纱布也不垫,你不觉得恶心呕吐吗说实在的,我的脑子里想的都是抓紧时间让孩子快一点恢复呼吸和心跳,谁还想到这个孩子脏,感到恶心。那个时候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信赖的。

  在那个年代做医生工作的宗旨是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进行抢救。家属给我们的话是:您就尽最大的努力治吧,我们相信您。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孩子死了我们不埋怨您。虽然我已经退休,这些话至今还温暖着我的心,是他们让我的医疗技术获得提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然我已经不在临床的第一线,但是我还可以通过讲课、著书、完成各类育儿杂志的约稿、各类网络论坛答疑以及发表科普的博客来帮助家长。至今我仍然喜欢我的职业,也为女儿没有继承我的事业感到遗憾。

  自90年代开始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至今这种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最令我担忧的事情。医患关系紧张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医疗体制的、有来自医生方面的、也有来自家长方面等hellip;hellip;,其实有些矛盾仔细分析一下,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不过由于医患双方不能互相理解,总是抱着猜疑的态度,自然只能使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我退休后为什么不愿意再继续从事临床工作的缘故。

  医生的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职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病情多了,自然经验就丰富了,见识也广了,这也是人们看病都爱找老医生、老专家的缘故。其实这些老医生和老专家也是在无数次临床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他们临床经验丰富,考虑病情比较全面,可以从家长混乱的叙述病情或者体检中发现蛛丝马迹,得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老医生也是从年轻医生走过来的,我就是被孩子从叫医生大姐姐,医生阿姨、到后来叫医生奶奶、主任奶奶走过来的。医生只有不断通过临床实践,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会应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失败的经验需要引起借鉴,不能重蹈覆辙,所以说医生的职业是一条腿站在天堂,一条腿站在地狱毫不为过。

  目前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医闹现象越演越烈,而这种现象往往经过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后,不但再次揭开了患者家庭正要愈合的伤疤,而且对医闹现象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种矛盾更加激化。同时医闹也扰乱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使得就诊的患者不能很好的看病,而且当事医生的生命安全也不能获得保障,我们国家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医闹是极少数现象,但是影响却是广泛的、不可低估的。

  这种现象造成一些医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用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和扩大治疗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完全看不到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一个弱势群体。甚至对于还有一丝抢救希望的患者也不敢去冒风险做最后的努力,唯恐沾惹上是非,完全不是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即使碰到责任心强的医生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尝试抢救这个患儿的话,他也会要求家长签署意愿书,防止失败后秋后算帐。所以一些家长看到医生给的《告知书》感到毛骨悚然,这是因为医院将可能发生的一切,哪怕只有千分或万分之一发生的可能,都会在纸上写的清清楚楚,不会遗漏,因为谁也不能预料发生的意外。

  我在我的博客上(http://blog.sina.com.cn/zhangsilai)已经阐述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和输液治疗的利与弊,一些家长反映只要去医院医生就给抗病毒和抗生素,就让输液,家长也没有办法。的确不否认个别医生的不负责任,但是也有属于医生的无奈。例如我外孙子铭铭高烧2天2夜,我只用了几支小中药和3次(每次8毫升)泰诺林,铭铭的感冒就好了,以后我又继续让铭铭吃了一天的中成药就停药了。我要是给患儿只开了几支小中药和退热药,家长心里就会犯嘀咕,说不定下午或者晚上看孩子发烧不退又去一家医院就诊。这就是目前家长无助,医生无奈的医疗局面。医生谨小慎微的结果就会出现扩大检验、过度治疗。抗病毒和抗生素全都上,口服药、输液一起上。家长也知道医生所有的治疗手段都用上了,治疗也就这样了,于是只能安心治疗了。医生和家长对这样不合理的处理心知肚明,但是迫于无奈。所以一但孩子稍有好转,家长就急忙停药,唯恐孩子受罪或者产生耐药性,有时往往因错误的处理导致孩子疾病迁延或者形成慢性病灶,反而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耐药性。

  按照医院管理规定一个专家半天只能看20~25个病人,可是挂号的压力造成医生半天需要看50~60个病人,排队候诊的家长嫌医生看的慢,正在看病的家长嫌医生看的快,医生则考虑后面还有那么多人排队,不快看后面排队的患儿看不上就要挨骂了。快看的结果就有可能误诊或漏诊,因为每个医生不可能是火眼金睛的孙大圣。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是进一步加重了医患矛盾。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掉了的娇宝贝,哪怕孩子仅仅是少许咳嗽或者有些发热,在家长看来都是十分严重的疾病,如果再碰上连续发热,家长就更是坐不住了,因此频繁的去医院,不停的换药,甚至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如果医生不同意输液,家长还一直恳求。当医生给开出几天的输液、再使用上高级抗生素家长才觉得放下心来。

  因此综合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医院虽然不断的扩大输液室床位但是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治疗的需求,岂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害了孩子。尤其是对于经常进行输液治疗的患儿,心理的创伤也不可低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恐惧感,总认为自己身体情况不如别人,因此做事会畏缩不前,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孤癖。

  现在的家长火气都大,所以一来医院话茬都呛着出来。如果再碰上打针或者输液时孩子哭闹加重,家长比孩子闹的还凶。记得我在医院当主任时就碰上这样一件事:一个住院的患儿,由于多次输液血管很难找。

  这天一个年轻的小护士扎一针没有见回血,家长就已经在旁边闲言乱语了,这个护士紧张得双手直哆嗦,第二针还是没有扎进去,当护士刚拔出输液针时孩子爸爸一个耳光就打过去了,小护士脸颊顿时红肿起来,接着这个爸爸就在病房大吵大闹起来,甚至将护士站的病历车砸出了一个窟窿。搅得我们上午的治疗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是其他家长看到耽误了自己孩子的治疗才和我一起将他劝走。

  看到小护士哭肿了的眼睛和被扇红肿了的脸颊,我很难过也很自责。其实这个护士也是一个独生子女,也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娇宝贝,我可以想象出她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女儿受的委屈,肯定极度愤怒恨不得去扇那个家长的耳光。我没有其它的办法去安慰年轻的护士,只好在下一个月给她发个委屈奖来抚慰她。

  说实话,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希望患儿少受苦、少受痛,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每个护士都能一针见血,尤其是经过多次输液之后的血管更难扎。正因为这种风气也促使很多人不愿意报考医学院,医学院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医疗工作,即使在医院工作的人专业思想也不巩固,不肯苦心钻研,随时可能跳槽去从事别的工作,所以一些医院、一些专业后继无人的现象已经初显倪端。每个人都离不开医生,因为他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医生的也离不开患者,离开患者就没有了衣食父母。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医疗环境的春天会来呢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育儿大全

育儿大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