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问题大共享,教你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妈妈
自从开了微博,我的网上朋友突然多了很多,无间分享的围脖可以让我海聊育儿经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聆听妈妈们的困惑和感言。我分享故我快 乐的妈咪 jane 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分享舞台。我每天在围脖上辛勤答题约4小时,有时心急的妈妈还一分钟都不想等。。。。。。于是,140微言成了我快乐做娘,开心养儿的生活写照。2月16日,新浪亲子频道邀请我做了微博访谈,我立下的主题是如何智慧爱孩子,聪明当妈妈,因为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养孩子的难处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问题1:怎样做个好妈妈
我觉得做妈妈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想的全是物质层面上的问题:如母乳应该喂多少尿片选什么牌子每天补多少钙。。。但当 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那只是最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满足、身体生理的满足,以这种形式表达出的母爱恰恰处在爱的金字塔的最基础层。
那么爱的金字塔上层是什么我认为是:用智慧去爱,用科学做妈妈。这份智慧须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场景里。聪明的妈妈会明白不能只用妈妈的时间、 金钱和怀抱去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反,妈妈更需要考虑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问题:如何做,何时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例如,妈妈是否在孩子闹夜时第一时间 做到有求必应,还是选择忍耐爱心,逐步训练孩子自我安抚入眠是积极为孩子补营养素,并深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千真万确的还是让孩子参与各类集体和 体育活动,确信6岁前的孩子是用肢体触摸来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的,因为独立探索而变得更聪明
所以,想做个好妈妈,我们都必须从基本的哺育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升级到养育的层次,最后再上升到教育和培育。这段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正是妈 妈自我成长、自我超跃的过程。虽然养儿育女始于养,但却难在育啊。说道底,孩子是我们再次优化自己的契机:我们要学习新的养育知识,改变已有的不 良习惯,丰富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人。因此,无论妈妈的育儿动机是什么,只要想育好孩子,就必须先育好自己。
问题2: 生活在安逸中的孩子,该如何引导面对人生
安逸并不是错。从安逸中可以培养出很多人的优秀品质,比如:优雅、礼貌、感恩、尊敬。安逸不是造成坏习惯、坏品德的前提。但如何从安逸中引导孩子养成好品德是考验当今父母的智慧。
1.父母应先有共识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当孩子还是幼年时,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成长是一个孩子学习生存技能、养成各类习惯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如果父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必定缺失这些成长必须经过的教训和历练。
2.从小为孩子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父母只需要提供基本的养护:吃饱、穿暖和健康。除此之 外无须更多地把物质的表象展现在孩子面前,从而养成他们对物质的看重,追求和依赖。比如,父母总爱说:读好书赚大钱。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会有什么样的影 响呢
3.优化自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衣着、交友习惯都会被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在安逸中培养孩子的某种品格,那 么自己须先向孩子展示这份品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大染缸,你想让他变什么样你自己先要变那样。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优点和弱点烙在自己行为举止上。所 以养育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优化的过程。
问题3:2岁的宝宝提出无理要求,父母不答应就大哭大闹怎么办
由于宝宝还小,很难用语言讲道理何其沟通,打骂或置之不理都让其越哭越凶,小家伙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脾气很倔,转移注意力都不凑效,让父母十分头痛~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个年纪的小孩,他对事物不是用因果关系来判断的,所以用大人的逻辑去讲道理会没有效果。用威胁或打骂,只会发生一点即时效果,但不长久。对幼 儿来说,他们更多地是用感觉来理解、来判断。所以,妈妈要唤醒这份与宝宝情感相关联的形象感觉,比如,我小儿子一定要喝可乐不喝水,我就让大儿子告诉他在 学校里流行的一个实验段子,把一枚硬币放在可乐杯子里,第二天会化掉。于是,小儿子可以很形象地理解到,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否也会把肚子化掉呢这是用一 种形象思维的方式把妈妈嘴里的大小道理变成了孩子能懂得的故事或场景。大凡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基本都是大人的错,因为大人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们要讲的那点点 道理。孩子们原本都是天使,是我们让他们改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当父母常常对孩子的哭闹没辙时,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应对方式1:父母要改变孩子爱哭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哭闹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讲出哭泣的原因却能得到妈妈的帮助,然后认真耐心地处理孩子哭泣的事由,不能听完不处理更不能没耐心。那下次他就不再愿意说出原因了。这样反复练习,孩子慢慢会改用语言来表达。
应对方式2:改变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孩子越哭闹,妈妈应该越冷静,不能失去耐心而立即顺着他。妈妈可以对宝宝的哭泣采取冷处理,先把情绪安抚 下来;也可以陪伴他,让他继续哭一会儿,释放掉不开心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发现妈妈给予注意了,就会慢慢停下来。这时妈妈一定要先聆听孩子的要求,哪怕是 不合理的,也要给予关注和讨论。
应对方式3:当宝宝愿意不哭泣而诉说出自己的意愿时,妈妈就因该立即表扬宝宝,并酌情满足宝宝的某些意愿,让宝宝明白哭闹一点用都没有,而用语言讲出需要,学习与妈妈谈判才会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个母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向哭泣的宝宝妥协;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轻易失去耐心。那么,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也会慢慢明白事理,不再无理取闹了。
问题4:我儿子现在4岁差2个月,喜欢听表扬的话,听到别人说他的缺点就顶嘴,稍不如意就说要把谁谁谁杀死、把谁谁谁扔河里去 等等,再不就是哭鼻子,可怜兮兮的说:妈妈不生气,妈妈喜欢我。诸如此类的话。原来我是经常表扬他的,是不是我表扬他太多了啊该怎样帮他调整心态 呢
1.4岁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但他只是在重复自己所见所听的,并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不能以她的某些言行来判断他的行为好坏和品格的问题。
2.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表扬虽不能让孩子立即改正错误,但表扬可以激发改正错误的热情,表扬是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所以我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从善向善的一个重要引导和激励方法。
3.当看到孩子有明显错误时要及时指正,但批评指正的话也还是可以用温和鼓励的方式来表达。4岁还不能明白道理,但孩子喜欢听故事,妈妈可 以用比喻的方式去曲线告知他硬邦邦的道理。比如,孩子喜欢扔玩具,如果妈妈单纯说玩具不可以扔,孩子并不能完全懂,但如果说玩具也会痛,痛了后玩具就 不爱和宝宝玩了。那孩子会慢慢去体会和理解。
4.妈妈需要把道理变成故事,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还要不断耐心地重复,犯一边就重复一边。这个沟通过程有许多环 节,一环都不能脱节。如果父母从小就与孩子缺少语言的沟通,那么亲子关系会受到影响,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注意不被理解,他就会关上他的门,久而久之孩子不信 任你了,性格容易变得暴躁,顶嘴一定会出现。
问题5:上一二年级的男孩子开始讨嫌,依赖性强,很懒,小时候家里人多惯坏了,不知道这个年龄的男孩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能责怪孩子呀。这是因为在过去的7、8年中父母有许多没有做对。现在孩子才7-8岁,还来得及改变状况。我们就先从您刚刚描述孩子3个缺点来入手来讨论吧。
第一,你说孩子依赖性强。他依赖谁了依赖什么那被依赖的这位家长是否可以停止去包办孩子的事包括他的学习
第二、孩子懒,是指哪方面懒我相信孩子对玩不会懒,对吃不会懒,这些都是他有兴趣的事。所谓他懒的事物是哪些妈妈要去发现某些角度去激发孩子对懒得理的事物产生兴趣。
第三,妈妈提到小时候被惯坏了。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父母自己。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如何要求孩子改所以,父母先要看自己有什么需要立即改变的!
问题6:孩子到十一二岁洗澡不知道避开父亲,该怎么和她说呢
1.洗澡不避开只是表象。想一想是否家里还有很多时候父母孩子都互不避忌的呢父母应该让进入学龄的孩子有对身体自我保护的观念,比如上洗手 间、更换衣服时要关门,而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自己在家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父母如厕是否关门,夫妻洗澡是否避过孩子
2.男女有别。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身体是私密的,即使是父亲也不可以过于亲密,造成性别模糊。父亲再疼爱女儿,也不能无界限地接近。父亲在平时与女儿的相处中,自然地让她觉得需要在爸爸面前保持自己的隐私。
3.如果生活环境并不宽敞,一家多口居住在一间房间内,在孩子稍大后可以考虑拉个帘子之类,起居分开,让她有可以保护隐私的空间,同时也培养起保护隐私的意识。
面对孩子提到的性问题, 我的态度是不用把性的问题当成罪恶的事物来警诫或吓唬孩子,也不要避而不谈,闪闪烁烁。通过更自然的方式来交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想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得更多,准备得更充分,以后和异性相处时更有风范。
年龄小的宝宝总是会关心自己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可以直接回答。让他知道自己就是爸妈妈相爱的结果,因此他很珍贵。最好不要用是从路边捡的这种托词, 会伤害宝宝的感情。其次小宝宝比较接受形象的解说,比如妈妈肚子里有个小房子,爸爸放了一颗种子在那里,长大就变成宝宝了等等。
大孩子则更会自己思考捣弄答案了。在他们愿意聊的时候,爸爸妈妈可用信任的态度、平等的语气把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传递给过去。千万不能居高临 下,让他们觉得这好像是一件不能谈的很坏的事情。而要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需要先自己相信性是美好的,然后才能从容坦诚地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
在安逸生活中如何教子是个棘手的问题。无论妈妈有多能干,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不断生成的。做妈妈的过程就是智慧引渡自己的人生旅程,所 以妈妈要感谢孩子,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人生挑战和自我优化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在与广大父母沟通的过程里,我最最感恩的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是他们给我动力, 给我思考,给我发现真谛的霎那感悟。
该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小编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