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保评估中的“发育商”是什么呢?妈妈们理解吗?
儿保评估中发育商,是不是代表孩子智商的高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妈妈看到这一下有欢喜,有忧愁。其实不必担心,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商。一起来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家有小娃的朋友对去医院做儿保应该都不陌生。
通常,儿保评估儿童发展会从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表达、对人的反应(社交行为)、认知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所使用的工具通常有格塞尔儿童发育量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丹佛发展筛查测验、以及最近引进的asq儿童发育筛查系统等。每个工具各有利弊,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找来看一看,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孩子在做完儿保评估后,家长通常会拿到一张评估报告单,上面非常详细地告诉家长,孩子的某项能力很好,另一项能力不那么好。这些内容单纯从字面上解读,很容易导致家长担心孩子是否在某些方面发育迟缓。
那么,该如何正确、客观地解读儿保评估报告呢?我们今天就要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发育商”(有人称为发展商)。
发育商≠智商
有不少人误认为发育商就是等于智商,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智商测的是认知能力,而发育商则包括几大能区的发展情况: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等。对于婴幼儿来说,对这些能区的综合评估更切合实际。
虽然各个量表的评分报告会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报告孩子在各个能区的评分是否达到该年龄孩子的应有水平,还是只达到了更小年龄孩子的水平(相当于哪个年龄段孩子所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报告孩子的评分是否达到该年龄段的正常得分水平(在该年龄段孩子中处于怎样的水平)。拿到这些报告后,医生通常会告诉家长孩子整体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要加强。
严格来说,发育商是动态变化的,养育环境和方式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6月龄的孩子评估时不会翻身,那么他发育商大运动部分的评分就可能偏低;或者1岁半的孩子评估时还很少发咿咿吖吖的声音,没有任何清楚吐字发音,那么他在言语商部分就可能会被认为只达到了一岁左右孩子的水平。
这是否就以为着孩子的发育商就固定了呢?是不是孩子将来就智力发育落后了呢?
未必!
这个宝宝有可能是因为冬天穿得太多,或是长得太胖让翻身难度增加,还有可能是家长抱得太多没有机会去练习实践,才造成了6个月不会翻身。如果调整环境和养育方式,他照样可以奋起直追,在下次评估达到自己年龄段该有的水平。
那个1岁半的宝宝,有可能是因为养育者很少和孩子互动、语言环境匮乏,才导致很少咿呀发声。如果抓住时间,改善养育环境,他一样会迎来语言爆发。
所以,家长们在看到评估结果中,孩子某方面评分较低的时候,不必过度焦虑,根据医生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和训练,很多时候孩子的发展就能够迎头赶上。
但是,如果是某些病理原因引起的运动发育迟缓或者语言发育落后,就需要做针对性干预。这也是去做评估的意义所在,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并不是每次儿保检查都需要做前面提到的几种评估
在美国,通常儿医会对孩子进行大概的观察,并和家长进行简单的交谈,了解孩子的各项能区的大致状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什么需要担心的或者需要排除的疑虑,医生才会安排具体的全面评估。
评估过程中,如果有其它方面的担心(比如孤独症),医生也需要对孩子进行转介,让有资质的专业人士做具体的评估。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发育商和儿保评估:
1. 发展商和智商有什么样的关联?发展商高的孩子以后测量智商就一定高吗?
其实并不一定,研究发现发展商并不能预测以后的智商。有些智商测量工具可以测量3岁以上孩子的智商,但是,即使是4岁以前的智商,也不能作为后期智商的预测标准。研究发现,4岁以后的智商才能预测日后的长期智商。
2. 孩子检测不配合,评估结果还可靠吗?
严格来说,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进行发展商或者智商评估,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让孩子放松,并充分配合,否则在评测过程中,很难获得准确的信息。
这一点,其实很多评估者是可以预测的,并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互动模式。家长也需要注意给孩子更多时间去热身,适应评估的环境和人员,熟悉测试的形式等。
如果孩子实在不配合,家长可以和评估人员沟通,并请他提供这个年龄段孩子各能区应该达到的水平说明,家长可以回到家中进行对照观察。
3.有人认为“智商测试没有必要,因为就算知道低智商也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还是值得讨论的。
首先,低智商并不代表家长就什么都不能做。尤其在儿童早期,智商还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如果知道孩子智商分数不理想,家长还是可以根据具体不理想的智商维度,来找原因和做具体应对。
其次,有些特殊儿童做智力测试,会有利于帮助他们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干预措施。比如认知能力正常的轻度孤独症和认知能力异常的孤独症,干预计划制定和目标选择都会可能不同。
而且,即使是先天性的智力低下性疾病,拿到评估结果是可以获得政府补助和相关福利的,这也可以减轻家长的养育负担。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