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亲子同室 妈妈五大哺乳要点
当宝宝娩出的一剎那,“妈妈”的担子就真实地落在身上,首先要面临的挑战就是喂母乳,虽然奶水还没那么快来,但有些事情必须先做,因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往往事半功倍,尤其是哺乳,一定要把握产后住院的关键时刻,产后立即进行亲子肌肤接触与24小时亲子同室,并学会相关育儿技巧。
大家都知道喂母乳对宝宝有很多好处,可是真正哺乳时却往往因状况百出,而让过程充满阻碍,不只伤了信心也失去哺育母乳的决心,究其本源,因为一开始忽略了一定要做的事,导致后续接连出现状况,又苦无专人咨询协助,容易使哺乳的计划就此结束。
究竟在产后住院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学会哪些哺乳重点呢
1.产后立即亲子肌肤接触
只要宝宝的状况允许(没有早产或异常),医护人员将其皮肤擦干,会让宝宝直接躺在妈妈的胸前,外面覆盖着温被单,持续且不受干扰的让母婴双方熟悉彼此。如果宝宝有想吃奶的表现时,医护人员会协助妈妈哺乳,这就是“产后立即亲子肌肤接触”。
宝宝出生后半小时内是最清醒的时候,为了把握时间,有时医师还在帮产妇缝伤口,护理人员就把宝宝放在妈妈的身上。进行亲子肌肤接触时,宝宝会尝试睁开眼睛、抬头寻找妈妈的声音,同时会出现一些吸吮、伸舌头与寻乳动作,通过产后立即亲子肌肤接触,让宝宝开始练习、熟悉妈妈的乳房,或进一步吸吮与含乳技巧,等到真正有母乳可吸时,他就会知道怎么做能够吸到乳汁。妈妈的声音是启动宝宝出生后吸吮反应的重要关键,因此,千万不要错过产后立即亲子肌肤接触的关键步骤。
如果无法立即在产台上进行亲子肌肤接触,最好也要在产后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的接触,若是因为宝宝的问题而必须先隔离,也应该在隔离后,尽快让宝宝开始学习吸吮,虽然这时大多数人还没有奶水(或许宝宝可吸到重要的初乳)把宝宝喂饱,但通过亲子肌肤接触,有助于母子情感关系的连结,增强妈妈对婴儿爱的认同感,有助提升持续哺乳的意愿。
2.选择24小时亲子同室
相信不少产妇认为“生产后好疲累,需要好好休息”,而对24小时亲子同室产生排斥,有些产妇在微博或朋友圈写文分享自身经历24小时亲子同室的经验,“有多么疲倦”或“累坏了”,让不少还未经历的产妇望而却步,但实际状况往往是,成功的不会分享,不成功的才会有所埋怨,产妇不要一开始就排斥,先听医护人员的建议,了解24小时亲子同室对于顺利哺乳的帮助,再决定是否一试。当妈妈后,心态需要调整,为了孩子的确要有所牺牲。
“宝宝跟妈妈不能分开”,理由如下:
1.给宝宝安全感以适应新环境
新生儿给人爱哭的印象,宝宝哭是常态,婴儿房经常充满此起彼落的哭声,只是妈妈听不到而已,哭是宝宝的语言,不只是肚子饿,光线太强、声音尖锐,也可能会让宝宝不舒服而哭泣,对刚出生的宝宝而言,需要花时间适应与子宫环境截然不同的新环境,因此,让宝宝24小时待在妈妈的身边,窝在妈妈的胸前喝奶,可让他获得莫大的安全感,当宝宝习惯妈妈的味道、声音后,情绪日益稳定,宝宝哭泣的次数就会慢慢减少。
有父母担心宝宝跟着大人在一起容易被感染,让宝宝待在婴儿房,被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初乳提供给宝宝的保护,来自于妈妈自身对环境(如:亲子同室病房、其他家人)产生的抗体,如果妈妈和宝宝分开,妈妈无法提供给宝宝不同环境(婴儿室)的抗体,跟妈妈在一起的宝宝,反而能受到妈妈的抗体保护,降低感染的机会。
2.随时满足宝宝的需求
新生儿的睡眠模式是睡睡醒醒,饿了就醒,醒了就要喝奶,若在妈妈身边,宝宝就能随时喝到乳汁,即使妈妈一开始还没分泌足够的奶水,但新生儿的胃纳量也小,喝个几口就又进入睡眠状态,妈妈即可休息;否则等家人把宝宝从婴儿房接回,宝宝已饿到睡着,来回接送宝宝会耗费不少时间,但宝宝依旧没能喝到奶,大人也因不断往返病房与婴儿房而感到疲惫,总是处于“备战状态”的产妇更无法好好休息。两相比较,亲子同室看似妈妈会很辛苦,可是当宝宝需要喝奶时,不必在婴儿室与病房来回奔波,反而更能增加休息时间。
不要等到宝宝大哭才喂奶,因为等到宝宝大哭时,已经是晚期饥饿的信号,这时,抓狂的宝宝很难顺利进入哺乳过程,当宝宝饿到大哭,但妈妈在初期的乳汁就像涓涓细流,他要费力才能喝到,所以,有些宝宝干脆不喝了。
3.分泌奶水需要足够的刺激
乳汁分泌原理是:刺激越多,泌乳激素反应越强,也就是“吸得越频繁,时间也足够的话,就会增加乳汁的分泌量”。
产后第一天需要宝宝频繁地吸吮,建议妈妈完全配合宝宝个别需求,让宝宝喝满足后自然放开乳房,大多数宝宝约2~3小时一次,一天8~10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足够的刺激量,亲子同室可增加宝宝吸吮练习的机会,而奶水也很快会在第二、三天就开始分泌。
如果没有24小时亲子同室,将很难达到这个刺激量,因为宝宝多数时间处在睡眠状态,加上很多时间花在往返接送宝宝上;即使白天让宝宝待在妈妈身边,但晚上为了休息,妈妈又多选择将宝宝送回婴儿房,晚上正逢泌乳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在婴儿房的宝宝却错过吸吮的时机,只要妈妈超过4小时没有喂宝宝,几乎等同自然退奶,因此,想要顺利哺乳,24小时亲子同室是决定性的关键,身体会依宝宝需求自然调节乳汁分泌量,所以能减少乳腺炎的发生。
虽然宝宝有带便当来到世上,第一天可能不觉肚子饿而没有哭,让妈妈以为不用喂,若因此等到第二天才让宝宝吸吮,会让妈妈更感疲累。
4.学习观察宝宝
宝宝在身边,可让妈妈随时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不论肚子饿了、尿布湿了或想要撒娇,虽然都以哭声表达,但当中有所差异,多观察几次便可发现不同,而能适时给予满足。
宝宝并不是每次一哭就是饿了;也不是以手指按宝宝的脸颊、嘴唇或嘴角看是否有寻乳反射而判断他饿了,因为只要有刺激,宝宝就会有反应;当宝宝出现主动寻乳、舌头外吐、吞咽时,才是他释放的饥饿信号;如果喝饱了,宝宝的嘴会自然松开。
很多产妇担心宝宝是否喝不够,可通过以下方式观察宝宝的喝奶状况:
小便次数:第一天一次,第2~5天,每多一天增加一次,第六天以后有六次以上湿且重的尿布,只要有超过这个数字,就不要担心“宝宝喝母乳不会饱”。
睡眠状况:若睡15分钟就醒了,可能没喝饱;若一次睡超过2小时,表示宝宝有喝到奶。
宝宝是否有喝到奶,也关系着含乳方式是否正确,宝宝含乳困难的例子并不多,真要通过学习也有难度,但若有进行产后即刻亲子肌肤接触,让宝宝及早练习本能,将可降低此问题的影响程度。
5.学习喂奶、挤奶方式
利用产后住院时间学习哺喂相关事宜,有助返家后的哺乳过程顺利进行。护理师会教产妇如何调整哺喂姿势,刚出生的宝宝每次哺乳约半小时到一小时,需要有良好的支撑让妈妈舒服喂奶;由于妈妈喜欢用某一边的惯用手,但喂奶需要两边都喂,以避免大小奶状况严重,这时必须学习用另外一边喂奶,“宝宝可塑性很高,学习速度快”;至于学习侧躺喂,则让夜间喂奶更方便省力。
哺乳初期不建议使用吸奶器,最好采用亲喂,若有特殊状况,则以手挤乳方式将乳汁挤出,以手挤乳,令担心没有奶水的妈妈很快有成就感,只要正确规律的挤乳,看到一滴滴的乳汁流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喂饱宝宝。
6.学习照顾宝宝大小事
宝宝出生后,所有大小事都需要妈妈的照顾,虽然当妈妈是天职,但这些事却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上手,宝宝24小时在妈妈身边,可让妈妈实际看到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若不知该怎么办时,护理人员可随时提供协助,也让妈妈趁机学习正确的处理方式,回家后,才不会手忙脚乱而不知所措。
24小时亲子同室可让产妇意识到,有一个小生命需要妈妈花时间照顾,因此,只要产妇主动提出需求,医护人员会尽可能帮助,让产妇很快适应妈妈的角色。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