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戏剧性童话式教学法
女儿心然3岁8个月,我们一直对她实施"戏剧性童话式教学法,"成绩斐然。比如,让孩子们最恐惧的练琴吧,每次,妈妈都会想出许许多多的戏剧性情节:"哎呀,妈妈肚子里有小宝宝了,宝宝要听音乐呢!"于是你就兴奋了,不停地弹啊、弹啊……"哎呀,对面楼顶上有那么多的麻雀,在看咱家的小姑娘练琴呢!它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小姑娘琴弹得这么好!"于是,你就精神抖擞,百练不厌……
不光练琴,还包括吃饭、读书、学英语、数学、运动、游戏,你仿佛始终生活在虚构的童话故事里。只要醒着,你那个小脑袋里就充满着戏剧性的想象。就说让大人最头疼的吃饭吧,妈妈装作喊"小八哥,小八哥,我家小姑娘不爱吃饭,你快来吃了吧。"你便立刻扮成小八歌,嘴里还"叽叽喳喳"地叫着,拍着翅膀,飞似地跑到餐桌边,"啊呜!啊呜!"大口吃了起来。过几天,又扮成"大灰狼吃小绵羊(把白米饭想象成是小绵羊)",或者是"大吊车盖房子"。因为你说:"吃饭是在肚子里盖房子,大便是在肚子里拆房子。"
是否,我们在"戏剧性童话式"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呢?可你并没表现出不妥之处啊?你正处在最富有想象力的年龄,我们有什么理由限制你呢?我们清楚,这或许是场冒险的试验,会不会由此种下了浮夸虚幻的歪刺呢?
午饭后,你突然指着楼梯下的"攀登柱"大叫起来(注:这是为女儿练习攀爬专门制作的柱子,在她一岁时就常常爬到柱子顶上,她的许多学习科目,都是头顶着天花板进行的):
"有一只风筝挂在霓虹灯上啦!让我上去把它取下来,否则霓虹灯就要短路熄灭了。"
"不行!霓虹灯上有电,这样上去非常危险。"爸爸有点严厉。
"那怎么办呢?"你睁大眼睛望着我。
"你应该马上打电话报告110的警察,请供电局叔叔来把风筝取下来。"
"妈妈,你快假装做供电局叔叔,开着抢救车来抢救。"你还特意提醒妈妈,"别忘了,还要批评一下放风筝的小朋友,有电线的地方不能放风筝。你们准备好了吗?我现在去打电话了。"接下来,你又扮演警察,又扮演供电局的叔叔,还扮演批评小朋友的老师。妈妈只能扮演放风筝的小朋友。
上周五,在春之声娱乐中心的"金色大厅",面对空无一人的几百个豪华席位,你空手"握着话筒"宣布:"全世界的观众请坐好,现在,中国最有名的钢琴家,他的名字就叫‘郎郎’,开始表演。"接着,你就成了"郎郎"。之后,你一会儿是主持人,一会儿是钢琴家:"现在是罗婷婷表演","现在是白雪表演","现在是……"你用你的方式,在那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用那架雪白耀眼的大三角钢琴,举办了你的首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我们不知道,你怎么能够编造出那么多的人名还有曲名。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你心中蕴藏着万千奇想,只要钻一个浅浅的小孔,你们天才般的创意就会喷薄而出,冲天万里。看了《哪吒闹海》,真以为自己成了"哪吒"整天"发功不止"。
"五线谱就像茂密的黑森林",好吧,这就有了"森林练琴法"。不肯练琴吗?妈妈把琴谱打开,"不好啦,不好啦,森林着火啦!"
"妈妈不要害怕,看我用钢琴来救火,我弹完一曲,就是救掉一片火,再弹完一曲,又救掉一片……"
"盖房子喽,盖房子喽,快把砖头运进肚子里……"这是吃饭;
"拆房子喽,拆房子喽……"这是大便;
"小贝比回到妈妈肚子里去啦!"这是钻进被子里睡觉;
"闭上眼睛,象蝙蝠那样在黑夜里旋转吧。"这是自我催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
我说:"孩子个个都是天才的演员;成人却少有合格的导演。"
罗丹说:"生活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我说:"生活从不缺少趣味,缺少的是充满趣味的心,成人的心。"
今天,我们对孩子采用的方法就是将来他们对待我们,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所采取的基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一定是这样的。让我们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戏剧性童话式教学法"不仅仅解决了儿童"吃饭难"、"学习苦"、"管教累"的问题,最大的收获在于女儿的性格、心智力、自我调控的技术和心理调节水平都令人惊讶。用她的话说,"心情可以象换频道一样方便":正如我在本章"导语"中说的,我们在"玩"中不知不觉为女儿构建起一个阳光灿烂的人格雏形。
——摘自《孩子早教蓝皮书》
(本文作者:北京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以青)
(责任编辑:zxwq)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