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小脾气不配合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们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随着而来的就是一些小脾气。那么孩子有小脾气不配合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发育,孩子可以用语言和我们交流了、用行动去探索这个世界了。当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之后,父母会突然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了,他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此时,父母就会开始抓狂了: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鸡飞狗跳,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高级家庭教育导师叶月幽上个月曾在育学园王牌讲堂开讲, 和我们分享了如何通过亲子沟通方式培养“协作型”孩子——教会孩子如何理解、体谅他人的感受,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当孩子有强烈情绪的时候,怎么帮他疏导?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孩子和小伙伴打架了气得直哭,或者他的玩具坏了很伤心等等。经常听到有妈妈们询问,我的孩子发起脾气来只有“我偏不”、“我就要”,不管怎么讲道理都没用,或者我的孩子动不动就哭,一点小事也要哭半天,无论怎么说都不行。
这是因为,当孩子情绪高涨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许多强烈的感受需要得到自由表达。我们讲道理也好,转移注意力也好,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跟随孩子的感受的方法,帮孩子释放情绪,让孩子回归理智。
倾听:是指重塑孩子的全部沟通信息,不仅包含孩子所说的字面意思,还包括孩子在传递信息时的潜在感受。倾听时,我们要保持专注,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
跟随孩子感受:除了听到孩子所说的事实之外,还要帮孩子表达感受,这是一种理解性的回馈,传递出的是同理心与接纳。
而对于4岁以下语言表达力和理解力还不成熟的小宝宝,怎么办?
第一步,描述简单感受,比如:开心与不开心,高兴与不高兴。
举个例子:1岁多的孩子哭得很伤心,因为小熊玩具找不到了。这时我们可以对他说:小熊玩具找不到了,你不开心——这就是帮孩子表达感受,也是在用语言来帮助他给情绪命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明白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也能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情绪,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哭。
接下来是第二步——带着他一起想办法一起去执行。我们可以说:小熊玩具找不到了,你不开心,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会不会在书房里呢?带着孩子找一圈:没有,那我们看看会不会在卧室里呢?那会不会在沙发下面呢?如果这个时候找到了,孩子会因为参与了全部过程很有成就感。同时这也是在教会孩子东西不见了可以找找、去哪找等等。这样的过程重复得足够多之后,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无助地哭。
无论是对大孩子还是对年龄尚小的孩子,只要我们在专注地倾听,愿意去体察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觉得自己很重要、有价值。
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愿意和我们沟通的。
二、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时,要如何去表达让孩子可以理解和配合?
这样的场景你肯定经历过:下班回家,发现孩子玩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也不收拾……这时你会怎么说呢?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赶快收起来!——这是命令;
如果孩子不收,有的家长会说:不收拾,今天晚上不许看动画片!——这是威胁。
还有的家长会说:宝贝,你看家里应该是干净的,玩具应该是放归位的,这个玩具应该放在这个柜子里,那本书应该放在书架里,东西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到哪去,这样子家里才整洁,是不是?——这是唠叨。
这些回应方式都属于无效沟通,孩子听了也不会改变。
那么,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行为时,该怎么表达呢?
这时,我们使用的表达方式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非责备的行为描述、具体而明确的影响,以及内外一致的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行为+影响+感受。
非责备的行为描述
就是不要用标签式的语言,而是客观中立地描述行为,不带任何的指责和羞辱情绪。
举个例子:我们对孩子说,你今天早上忘记带红领巾了——这是描述行为;但如果我们说,你总是忘带红领巾,总是这样丢三落四——这是贴标签。
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标签是带有评判性、负面情绪的语言,肯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话一出去孩子就不高兴了的原因。
具体、明确的影响
当你不能接受对方的行为的时候,是因为对方的这个行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把对方对自己的影响告诉对方。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喜欢说的都是对方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比如:你再不穿上鞋子,你就要着凉了;你再不睡觉,明天就要迟到了。但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足以引起他的重视。
内外一致的感受
当他人的行为你不能接受时,你肯定有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你需要让对方知道。
比如:孩子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如果我们说,你开这么大声音不对,是不懂事的、不体贴的,这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是指责和批评;
但如果我们说,你的音乐声音开得很大,我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工作了,我很着急。这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噢,原来我把声音开得太大会吵到别人,我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让他很着急的影响。
明白这一点,孩子产生的是责任感。他会知道如果自己把声音调小,别人会更放松、更舒服,从而愿意自发地去调整行为,消除他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
三、当我们和孩子有冲突和分歧的时候,如何解决?
当我们想要这样做但孩子偏偏要那样做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有了冲突和分歧。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们往往会不知所措,要么就使用权威,强行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要么就是一味妥协退让,只要孩子不吵不闹,啥都由着他,但这似乎又和溺爱没了区别。
我们每个人做一件事,一定是有动机的,这个动机肯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同样,孩子的行为背后也有他的需求,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我们不能接受,与其单纯的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倒不如去看看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为了孩子一味地牺牲自己的需求。孩子有权要求自己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但同时父母也是有需求的,也有权要求自己的重要需求得到满足。当我们用这样协商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下次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困扰,你也可以来和我一起想办法,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
至此,我们和孩子之间能够坦诚而又顺畅地沟通和表达,就是孩子拥有了协作性的体现。
所以如果孩子的某个行为困扰到我们,我们要去挖掘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针对这个需求去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要去把精力用于彼此之间的对抗,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找一个让我们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尊重的方法去解决。
这样去面对亲子冲突的时候,双方是一种协作关系,而不是服从关系。
本文内容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本站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