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出用成绩来换奖励,妈妈怎么办?
我负责的戒吼活动学习群里有一位家长问:“昨天女儿问我,期中考试如果考得好的话,可以奖励她吗?我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就像你吃饭睡觉一样是你自己的事,所以考得好,你自己一定会开心,对不对?然后她就没应我了。不知道我这样的回应可以不?”
我说:“你自己感觉呢?”
她说:“其实我自己心里没底,不知道这样说能不能让她对学习保有动力,我自己这心里对孩子还是不信任的。”
我说:“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我们说的话,不自觉地就会透露出我们内心真实的状态。孩子平时泡在这个环境里,不受影响才怪。”
她说:“我说太多了,要不下次我反问她?”
这时候,这位妈妈的关注点还是要怎样说服孩子不把学习和物质挂钩,而不是怎样让孩子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说,这其实和孩子的真实需求是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
我说:“你不如问问,宝贝你想要什么东西呀?她说出来要的东西后,你就痛快地答应,并且跟孩子道歉:对不起啊,肯定是妈妈平时没关注到你喜欢这个,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去买了。”
她说:“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把我看得透透的,这就是对孩子的需求没满足的结果。”
这位家长应该是学习了一些教育理念,知道不能把成绩和物质奖励挂钩。于是,当孩子提出来要“挂钩”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上课”了。
唉!这就是很多家长知道了要给孩子自由,而且不要太在意成绩后,理解不到位容易掉入的另一个道理“大坑”。
通常家长都是想通过这些话“表明”自己不强求孩子有好成绩,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然后呢,就等着孩子有学习动力这个好结果了。说到底,这一通大道理的目的还是期待孩子自己更在意成绩,只不过藏得更深罢了。
这种正确的废话不但无利于孩子产生内在动力,反而给孩子添更多的堵,让孩子更加没有学习的动力。
孩子提出来考好要奖励,除了可能平时家长就很在意成绩,另一个可能就是孩子有需求,但她知道直接提出来会被拒绝或者批判,所以自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小心翼翼地向家长提出用好成绩来“交换”。
其实,这场“交易”反映了两个隐蔽的问题。一是平常孩子的需求比较难被满足,或者孩子知道家长不会痛快地满足自己,只好退一步用成绩来交换;二是不管家长嘴上怎么声明成绩不重要,孩子却灵敏地捕捉到了家长非常在意成绩这一点,于是想到可以用这个砝码来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我相信孩子已经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内心交战,最终需要和渴望略占上风,才提出来这个交换的想法。
其实孩子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考好。最糟糕的情况是,万一没考好,以后再有什么需要就会转为通过其他不得当的方式去满足。同时,孩子不被爱和理解的感受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隔阂也加深了。
家长说得“头头是道”,自我感觉良好,孩子内心却一片惆怅和失望,双方的沟通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无法反驳这么正确的道理,只能默默忍受。
这种事实和声明背道而驰的现象在教育上很常见。
就这个案例来说,家长简单直接询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问出来之后,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就主动满足孩子,用行动让孩子知道,你的需要我看见了,是妈妈以前忽略了你的需要,妈妈愿意满足你。这比和孩子说一卡车的大道理更加直观有效,既能让孩子明白不用拿成绩换自己的需求也可以被满足,还可以感受到家长的爱意。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有基础。
而且,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提出来后能被家长看见,以后就不需要拐着弯,变着法跟家长提,也就不会造成无谓的能量消耗。
孩子的能量有限,如果消耗在害怕、恐惧、与本能抗争上,孩子内在的动力就会在无形中被消解许多。而等到面对学习,需要运用更多毅力和耐心的时候,就会出现无力和透支的状态。
教育不在宏大口号里,而在日常生活细节中。
每一次冲突、每一个细节、每一番讲给孩子的“大道理”中可能都隐藏着我们自己尚未意识到的真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无疑是更新教育观念、打开亲子沟通僵局的好机会。让我们一起学习起来!不给孩子的人生设置更多的障碍,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人生礼物。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