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爸妈的育儿焦虑症
何为育儿焦虑症
初为人母,总是有担不完的心:我怕他离开我的视线,被无处不在的伤害掳走;又怕他因此不独立,失去男子气。我怕他感觉不到爱,因此孤僻、冷漠;又怕太多的爱,让他任性,目中无人。总之,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安全,怕他不快乐,也怕他在家庭中得到了以上所有之后,成为一个和社会不兼容的瓷娃娃,更容易被现实击倒。这位家长的自白似乎代表了不少当代独一代新爸新妈的心声。
事实上,这些焦虑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就成为美国心理学家们普遍的研究课题。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认为虽然医学的发达让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但美国的年轻父母们,却表现出了和社会进步南辕北辙的焦虑感。他把育儿焦虑的源头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子女数量的减少,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选择pc、pes还是ppsu材质的奶瓶;圆孔、十字孔还是一字孔的奶嘴;让孩子仰着睡、趴着睡还是侧着睡,都能成为育儿新手们的焦虑源头。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三代同堂,其中两代都是独生子女,焦虑或许更加明显。在如上海北京这样消费成本居高不下的一线城市,老年人帮助育儿的家庭占到70%mdash;80%。从好的方面看,两代人共同育儿,有助于孩子的安全健康,但这种模式也积累了两代人的焦虑。
怎样的父母最焦虑
拥有博士学位,有房有车的于杭(化名)工作很忙碌,到了周末也不停歇,周六早上要带着4岁的孩子上雅马哈音乐课,中午在车上睡一个半小时的午觉,下午继续上美吉姆的运动课和艺术课,或者去上范阳画室的绘画课。周日上午要学一个小时的太极拳,下午全家到郊区租种的农场种地。于杭认为,给孩子安排这么繁忙的行程并不盲目,是根据自己经济和孩子接受情况的综合判断。
即便如于杭所说,这些训练课程是有针对性的,但纽约大学教授凯蒂洛菲在《现代育儿心经》一文中仍然认为,这种高标准的专注、指导与剖析,是家庭生活太过偏向于孩子的表现。
育儿焦虑的源头是亲子之爱。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市场专业分工的细化,各种针对孩子能力开发的市场产品多样化,给亲子之爱增添了新的内容:培养理想化的完美孩子。
已有研究表明,过度控制的父母多出现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去购买优质教育,能够支付各种课外活动的费用。一个中国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热衷付费开发孩子潜能的人群中,60%是本科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过万,年龄为25岁到35岁之间的都市白领。
社会因素加剧焦虑
另一方面,育儿焦虑症与社会必需品的紧缺以及副产品的过剩密切相关。
生产,喂养,上幼儿园,上小学hellip;hellip;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育儿链条,却由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出现阻力,面临巨大竞争。与此同时,名目繁多的早教市场,也让新爸新妈从孕期开始就难以抉择。
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经历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龙、考试激烈竞争的少年时代,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被应试教育所压迫,极力强调培养的是孩子们基本素质和能力,可这些基本素质又包括绘画、音乐、体育等十八般武艺。而这又是另外一种望子成龙。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