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育儿分歧,家长如何有效与长辈沟通?
家长如何有效与长辈沟通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多数家里是三代同堂,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有分歧的,老一辈有老一辈的方法, 那我们年轻一辈的应该怎样有效的与老一辈沟通呢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前两天恰好也有朋友跟我诉苦,说她最近为了“孩子的自理问题”和老人家发生了一些冲突,好好沟通无果,原本就微妙的婆媳关系,碰上育儿分歧,矛盾很容易就放大了,所以我就想借此和大家谈一谈这个话题。
其实从我嫁入这个新家庭以来,也花了好几年时间来和婆婆“同步”,一直也在摸索达到同频、共振的沟通方式,毕竟生活中哪有完美的人,需要的还是彼此的宽容和理解。
但我知道仅有宽容和理解其实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主动跨出第一步,建立起彼此良性和稳定的沟通通道。
对孩子来说,稳定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所以从孩子出生以来,我一直也在提醒自己把握好和长辈沟通的分寸,让家人间形成一股合力。下面我先谈谈我在沟通时,会注意的几个点:
找到彼此合适的沟通频道
前几年刚和婆婆住一起时,我也找不准和婆婆相处的方式,很多话都忍不住“委托”老公作中间人去协调,哪怕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比如晚上不能回家吃晚饭、或者之前说好了的事情临时改变主意等等,刚开始的我都会觉得生分,鼓不起勇气开口。
但我自己知道这样的心态并不好,总让老公夹在中间,不仅会让我和婆婆之间感情生分,而且沟通也会更低效。有时候老公一忙起来忘记的话,就变成了我在单向沟通,婆婆并不知道我的情况,误会就容易出现了。
那个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始去了解婆婆习惯的沟通频道。我主动找婆婆聊了下,才发现原来婆婆和我一样,很多话藏在心底,不好意思说。同时也感觉到两代人的沟通方式差别很大。
对家庭习惯方面的问题,她喜欢当下问题当下聊清楚,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比如婆婆的厨艺很好,也希望我可以学会烹饪,但实际上我对烹饪并不感兴趣,也觉得是一项高挑战,我们就利用一起散步的时间,边走边聊,通过面对面的沟通,让婆婆降低对我的期待,而我也答应学习最基本的下厨技能。
而在一些关于育儿上的分歧,婆婆则习惯用文字沟通,最开始的时候,婆婆没有办法立刻理解我们这一代教育观的改变,所以针对育儿上的讨论,很多时候我都用文字+资料的和婆婆在微信上沟通。我们之前就 eric 的睡眠习惯问题,讨论的内容差不多有3000字(捂脸)。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主动地调整沟通频道,找到彼此都舒服的节奏,用合适的载体来恰当地表达想法,这不仅适用于家庭中,在工作或其他社交场合也需要有这个意识。
积累有效的沟通技巧
找到了合适的沟通频道,但不代表所有的沟通就顺畅自如了。最难的还是在面对分歧和矛盾的时候吧,有时候很多话真的堵在心底很想和长辈好好谈谈,但万事开头难,可能刚开始三分钟就毁了一场谈话,伤了感情,问题也没有解决。
两代人的相处,肯定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从育儿观念、行为方式、到养育的态度和视角,都很有可能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强调“求同存异”,因为不管发生了怎么样的分歧,全家人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
很多时候,真正引发矛盾的往往不是是与非、好与坏,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导致越说越带情绪,最后就是为了争论本身而吵起来。
而一场好的对话,往往能帮助我们打破僵局。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比如调整自己说话的态度和逻辑,掌握更好的说话方式,不要害怕学习沟通技巧。
我也分享几种落地的沟通方式给大家平时做做练习:
◇ 当你想提意见的时候—gt;请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开头
大家对观点(opinion)一词应该不会陌生,当我们想表达我们的想法的时候,最常用的句子就是“我认为/我觉得”。
我觉得孩子得学会照顾自己。
我想要在家里养多一只小狗。
我想要产后三个月就去上班。
我不想总是被干涉。
这些都是观点。
观点的表达聚焦在“我(me)”,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提供证据用来解释为什么我持有这个观点。
比如针对上面的观点,我们会解释说“孩子需要独立”、“小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上班让我有价值和意义感”、“我有我的小家庭,不应该被干涉”,但这种解释方式听起来是不是马上让人有了距离感很容易让长辈觉得我们是在推开他们。
这种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劝说(persuasion)的沟通技巧,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观点”本身对对方造成的影响。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当我们说“我觉得孩子得学会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一个观点;但如果我们说“为什么我们不试试,让孩子学下如何照顾自己呢”,这个便是劝说。围绕劝说的主题,那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解释:
· 孩子学习照顾自己的过程,并不复杂,不同年龄段的要求都不一样(降低长辈的顾虑)
· 孩子能照顾自己,可以让全家人更轻松(减轻长辈的工作量)
· 孩子能照顾自己,也同样可以学习照顾他人(安抚长辈的不安全感)
· 孩子能照顾自己,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明确家庭的培养目标)
这种沟通方式广泛运用在ted演讲、会议和商务合作中,意味着我们把对方也纳入到了我们的关系里:我知道一个改变和建议可能会给全家人带来很多变化,所以我希望通过坦诚地讨论,让彼此明白,我们是站在同一边的,谁都不是为了谁而单向付出,而是一起合作、一起帮助孩子。
当长辈提意见的时候—gt; 请用聚焦事实的方法辨别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很多长辈因为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并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可能一遇到问题,就会抛出“你怎么连孩子都照顾不好呢”,或者即便是在陈述事实也让人不太舒适,“你真是操劳,忙到连孩子都顾不上了”。
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两种,一是反驳,“妈,我哪里没照顾好孩子了”;二是自责,“妈,对不起,都是我的错”。
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没有真正解决彼此之间的意见冲突。我之前收到过很多妈妈的哭闹,觉得和长辈聊不下去,长辈说话太难听。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下意识反驳或者觉得自责的话,都无疑是加重了“负面意见”的影响范围,让关系中积累更多压力。
我之前学传播学时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各大媒体报刊的文章,比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并在阅读时做一个小练习:对比在同一件新闻事件里,不同的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我很喜欢做这个练习,因为这个过程中让我明白,即便是陈述事实,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讲述方式,和不同的侧重点,读者对事件本身的感受也会因为表述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常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篇文章里,哪些是可用事实,哪些是局限性观点
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混淆的地方在哪里
这两个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思辨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常会困在话语、文字的表面信息,却忽视了对背后的情感、态度、动机进行分析,为此争执不休。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快速过滤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辩证去看待对方话语中的可信度,这个过程能让我们学会“理解”,学会倾听,透过表明的文字信息,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回到家庭生活中,如果长辈向我们提出了意见,最好的回应方式是,搜集更多的信息,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回应长辈,“妈,我可能有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你觉得有哪些”
这种提问方式紧扣着长辈的思考方式,也是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这个时候,长辈应该会告诉你,她/他觉得做的不好的地方在哪里。
随着彼此交互的信息量增多,你脑海中可以用来过滤事实和观点的素材就越多,慢慢地我们就能把长辈的话语进行归纳和分类,一类是观点,一类是事实。
面对长辈提出的观点,我们可以先消除观点的负面。比如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妈,我听到你说的这些了/我听懂你的意思/我明白你的苦心/妈我知道你辛苦了”,这些贴心话其实是很好的情感桥梁,意味着不管长辈说的话有多难听,但我已经听到了。我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和家人开放地沟通。
接着需要我们直面事实,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大方地和长辈说,“那针对这个事情,你觉得我们怎么做会更好”这便是“聚焦事实”的沟通方法了。
其实在一个家里,大家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可以成长得好,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为孩子的过去而争论不休,但我们需要齐心往前看,需要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彼此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的未来更好、更完整。
其实,我不认为三代同堂的家庭,父母的责任就稍微减轻了。
作为家长,孩子如果出现了问题,我发自内心地认为,首先得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而无论孩子出现了怎么样的问题,都不应该把原因归咎到“老人家没带好”。
只有清楚地明白养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才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和长辈相处过程中出现的育儿分歧。
要搭建良好的沟通,需要我们真正把长辈纳入到育儿的统一战线上,这个过程,我们得先学会如何进行妥善地沟通,减少无谓的争执,克制不理智的情绪,辩证地看到双方所讨论的东西。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