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宝宝哭闹并挠耳朵,妈妈警惕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症状

1、患耳附近头部剧痛,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2、往往伴随着突然发烧,体温可升至37.8℃至40℃。一旦耳痛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说明鼓膜已经穿孔,造成耳道流脓形成化脓性中耳炎。

3、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孩子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做专业处理,否则可能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孩子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妈妈要观察是否出现听力障碍。

p.s.妈妈可以用手按一下宝宝耳朵,如果他大哭并推开你按压的手,则可能是由于按压感染耳部导致过于疼痛,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不可擅自使用药物。

5种情况易导致中耳炎

1、喂奶姿势不当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其中,中耳是一段相对密封的气腔,在前壁有一个小管通向鼻咽部,叫咽鼓管。

婴幼儿由于生理的原因,与成人相比,咽鼓管的特点是“又粗又短又直”。同时,咽鼓管肌肉收缩力比较弱,在鼻咽部位的开口较低,侧卧着或者平躺着吃奶时,都容易出现“倒灌”现象,使乳汁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造成感染,诱发中耳炎。

正确做法最好的姿势是哺乳时宝宝头高脚低,上半身呈45度角,这样便于乳汁通过咽部流入胃中,避免流入耳朵。

如果有特殊情况,不得不躺着给宝宝喂奶,可以用手肘或小枕头将宝宝上身支起,使头稍高,这样可避免乳汁流入咽鼓管。

2、感冒引起中耳

炎临床数据显示,在感染急性中耳炎的小孩中,有八成以上是由感冒引起的。一旦孩子出现感染症状,一定要观察其是否伴随上述中耳炎的典型症状。

3、擤鼻涕方式不对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从而引发中耳炎。

正确做法擤鼻涕时,应是堵住一侧鼻孔,然后擤另一侧鼻孔,切不可两个鼻孔同时擤。

4、游泳时鼻咽呛水

当小孩游泳时,难免容易呛到水,此时水可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继而引发中耳炎。另外,游泳时戴耳塞,也只能预防外耳道感染而已,并不能百分百预避免中耳炎。

正确做法耳朵进水时,可以将柔软、结实、吸水性好的棉纸卷成灯芯绳,放进耳朵里,灯芯绳潮湿时将它撤出,每天至少3次重复进行这些步骤,直至耳朵不再弄湿并且没有脓液从耳中流出为止。(通常需7-10天)

p.s,.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头的棉棍或薄纸,这东西可能会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

5、用挖耳勺掏耳朵

不少家长喜欢经常给孩子掏耳朵,其实这种做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儿童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就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和感染。

正确做法如果耳屎太多影响听力,应到医院就诊让医生取出,切不可擅自掏出。

宝宝频繁挠耳朵的其它可能性

1、油耳朵

油耳朵多与遗传有关,耳朵内排除粘稠性的棕黄色物质,还未干燥就已经凝聚在耳内,甚至流出耳外,如果不及时清理,油耳屎多了,宝宝耳朵不舒服,就会习惯用手去挠耳朵。

但如果宝宝挠耳不频繁,耳屎又不太多的话,是可以不必经常清理的,不然容易掏伤宝宝的外耳道而诱发感染。

2、长牙期

宝宝最早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长牙了,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伴随着流口水、甚至发烧现象。宝宝长牙期喜欢抓耳朵是正常现象,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出牙期的其他迹象还包括:流口水、咀嚼东西、容易发怒,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发烧,通常都不会超过38.3摄氏度。

3、耳部湿疹

宝宝产生耳部湿疹多因食物过敏引起,如牛奶、鱼类、虾类等,过敏体质的宝宝尤甚。表现为在宝宝耳廓前后及耳周皮肤出现很小的斑点或斑点状红疹,宝宝感到不舒服,就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

此时宝宝应尽量减少接触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刺激物。家长还需要经常留意宝宝周围的冷热温度及湿度的变化。

4、游泳性耳炎

对外耳的拉、拽、戳或挠痒,都有可能是游泳性耳炎(也被称为外耳道炎症)的一种迹象。

游泳性耳炎,是外耳道里层的一种感染。在淋雨或盆浴的过程中,耳道出现液体堆积时,或者耳道受到棉签的刺激时,就会引起这种感染。

游泳性耳炎的其他迹象还包括:发黄、潮湿、分泌臭味和红肿。

结 语

急性中耳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宝宝得了急性中耳炎,会感觉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就会加剧。但是只要能及时就医,一般都会痊愈而不会留下耳聋等后遗症。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育儿大全

育儿大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