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气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我的闺蜜,无意间在7岁女儿的书包里发现一本交换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女儿和她在班上的好朋友,两个小女孩各自对世界的心得,对“我妈妈和你妈妈”的看法,对“tfboys”的感悟,对“小魔仙生活”的向往,以及“两个7岁的小女孩,还偷偷相邀一起去看电影的心得”。
怀着二胎的闺蜜说:震惊了。
“她开始接触社会了,我还是很担心的。”
我笑:女人最擅长口是心非——问问你自己,你真的只是担心,还是在失落?
她看着我很久说不出话,终于艰难承认:是的,我更多的是失落。并非惊讶于一个7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如此丰富,而是失落于,原来她有那么多的话不会再和我说,宁愿投奔一个8岁的闺蜜。失落于,明明是从我的身体里骨血至亲瓜熟蒂落的小人儿,除了我之外,她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学业社交与娱乐。
很多时候,一个中国母亲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落来自于“孩子好像不再需要我了,她终于在一点一滴的开始离开我。”
我对她说:这算什么。终有一天你还会发现,她书包里开始有情书。你教她的所有矜持稳重在她遇见一个唇上有细微绒毛的帅小伙的一瞬间化为乌有。你可能还会发现大学生的她的抽屉里有安全套,硕士毕业的她的枕下有准备飞向世界的护照。她开始挑战你的底线,拼命长成一个笑容灿烂,头发顺长的大女孩,终极目的好像就是为了离开你。
那一刻可能你更接受不了,那一刻你才真正体会龙应台的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目送着她分离。那一刻你才会重新审视什么是母爱:
不是控制也不受你控制,接受她从你而来却从不属于你。
中国母亲,面对这句话,有一句很标准表达无力与愤怒的撒娇句:
好好好,我管不了你了,你翅膀硬了。
面对孩子翅膀硬了,一个母亲有两种应对态度:你敢放飞她吗?
一如我有一个读者说她很紧张13岁的女儿,最近好像在被隔壁班的男孩子示爱。另外一个闺蜜哑然失笑:这有什么好担心,我的女儿要是到了13岁还没人示爱,我才担心呢——
转头她亦更严肃地问那位焦虑妈妈:话说回来,你只顾担心她的安危,那你给她做过这个年纪应该懂得的所有科学而正确的性教育了吗?你为她精挑细选绘本了吗?尽到一个母亲对女儿的责任与义务了吗?
读者朋友哑然:还真没有教过。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对孩子将奔向未知的态度,真切代表了如今现代母亲不同的眼界和格局,从而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只因这个世界给所有的孩子的,从来是同样的公平——他们要面对的是同样系数的未知风险,未知挑战,未知考验,未知美好。
不同的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初,遇到的是怎样的母亲。
一种,除了操心,让孩子感受她的焦虑,释放她作为母亲的胆怯,从而让孩子从小就根深蒂固觉得这个世界不友好又不安全,只有妈妈是唯一。她们说风大雨急,外面有狼也有熊,你记得躲在妈妈怀里永远不要出门——再无其它底牌。这爱看起来虽投入,却终有一天展现那种自私,一如那两位在媒体上痛斥此生买房送女留洋,女儿却不回国的父母,他们永远无法接受孩子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
她本来可以飞得更高,可是你用爱的绑架,把她硬生生从天空拉了下来。因为,你接受不了那种分离,接受不了那种焦虑。
一种,是勇敢而聪慧的战士妈妈,她们握着孩子的手,让她去感受雨的冰凉,火的炙热,去摔倒再爬起来,告诉她,去体验,去面对,拐角可能有爱也可能有坑,你记得要熟读人生规章,披上盔甲,拿起宝剑,你可以试试背着猎枪去和熊做朋友。
这样的母亲,才不会永远依靠儿女,千里迢迢飞去她所在的城市只为给孩子买的房子里装老人喜欢的颜色的窗帘,给所有的沙发戴套,因为唯有在孩子面前,她也才能获取自己唯一价值感。一旦孩子不需要她,她便世界崩塌。而你们以为,孩子们,会喜欢这样湿棉袄般沉重的爱吗?你以为这是爱,对他们而言,一对离开他们就无法生存的父母,终于有一天,会变成他们拯救不了的“巨婴”: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说“叛变”就叛变,说“翻脸”就翻脸。
无论一个母亲接受不接受,有一件事是客观存在的。
那就是,终有一天,我们都会面对孩子,无能为力。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我们以一己之力,再也无法保她此生无虞。
你只能目送她远走,离开我们的怀抱,就像把小鹰推下悬崖的老鹰,因为这是任何有眼界有远见的妈妈都要做的事:舍得让孩子去迎面风雨,她才能更好地面对残酷世界。
但是我不害怕。
什么是一个母亲的安全感:“我的孩子和我分开后,她会很安全,因为我曾经给予的,与她根深蒂固地承继的,都是我精选过的理念。”
你将带着我的骨血,传承着我的勇气,用我教给你的眼光,智慧,气魄,跨越所有艰难,沉淀为你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有一天,当孩子你带着一股坚毅的眼神,一身披荆斩棘的勇气,散发着独立果敢再次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一定会知道,我选择忍耐分离,祝福你高飞,是正确的决定。
我也相信,一定有人,懂我的这种决定;如果我们终究要面临分离。那就让我们的分离时刻,来得更安全,彼此更信赖。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