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就秃头,原来妈妈的焦虑竟有这么可怕!
2岁孩子就秃头是怎么回事?2岁孩子就秃头是因为缺少什么吗?孩子每天起来枕头上都是头发,晚上睡觉总是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到底是怎么了?
妈妈以为缺钙,去补钙,完全没效果,头顶很快出现四五个硬币大小的秃点。去皮肤科看医生,医生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斑秃,只有压力大的中青年才有,从未接诊过这么小的孩子。
医生问原因,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进一家知名幼儿园,暑假给孩子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丝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天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一定要努力考上”,孩子不焦虑才怪。问题是,孩子才2岁半,2岁半呐,妈妈们,你到底是有多着急、多焦虑啊。
吴纪园医生说,他经常碰到十几岁的初、高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发病,甚至有孩子将头发、眉毛和睫毛全部拔光。太焦虑了,实在是太焦虑了,而孩子大部分的焦虑都来自父母,尤其是妈妈。
uc大数据在2017年5月发布了《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焦虑指数最高的五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广州;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
其中导致中国妈妈焦虑的三大最重要因素为:小孩健康、小孩教育、夫妻关系。孩子,是妈妈最为焦虑的因素,超过夫妻关系。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大概1%到2%,现在是13%,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障碍患者。
一位妈妈调侃说:孩子的成绩是越走越低,当妈的焦虑却是越走越高,感觉生活就像心电图,爬完一坡还有一坡,等看到一帆风顺的时候,也就差不多要挂了,想想都觉得累。
焦虑的类型多种多样,对很多妈妈来说,这三种最为严重:
·分离型焦虑
孩子离开父母没有大人想象中那么严重,反倒是父母,孩子一离开,跟丢了魂似的。我的美女同事凡凡,80后辣妈,职场上呼风唤雨,刚送儿子上幼儿园那会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幼儿园的车都停门口好久了,司机喇叭都要按烂了,凡凡还是舍不得将她的宝贝儿子送上校车,左叮咛,又嘱咐,抱完了不够,还要再亲几口,跟生离死别似的。
有时甚至连班都不上了,就为了跑到幼儿园,偷偷瞄一眼孩子:那些熊孩子们会不会欺负他啊,幼儿园的老师会不会背着凶他啊,学校的饭菜干不干净卫不卫生啊,万一孩子不小心跌倒撞伤了怎么办啊……
那个焦虑啊,恨不得将儿子重新放回她的肚子里,天天捂着才安心。
其实,是妈妈还没习惯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分离必定产生痛苦,尤其在中国,不少妈妈将自己原本应该给丈夫的爱移情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情人。越是离得远,就越焦虑。
·从众型焦虑
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学声乐,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学跆拳道,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学;别人家的孩子去英国游学,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去芬兰游学。
至于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对声乐有没有兴趣,喜不喜欢跆拳道,去游学能学到什么,不管,别人家孩子都学了,我家怎么能少得了呢!
前段时间凡凡又把他的儿子送去学而思学上奥数去了,一个周末也就周日的下午有几个小时的空挡,我说你孩子那么小,成绩也不错,干嘛要送这么多培训班啊。
凡凡一脸不屑,你不懂,别人家成绩那么差都送去了,我家的娃就更要送了啊,不然被超过了怎么办啊,还不是被逼的啊。
她最近加入了一个高端豪华妈妈教育思想交流群,群里每天讨论最多的就是,我家的孩子在××杯全国少儿歌曲大赛又获一等奖了,我家孩子××杯全球演讲比赛又得第一名了,我家孩子宇宙杯钢琴大赛又得大奖了……
越看越焦虑,越看越着急,中午小睡一会都能惊醒,我们看着她焦虑得样子都觉得累。
·控制型焦虑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一举一动都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但父母愿意,于是就有了控制,也就有了叛逆,孩子一叛逆,父母就焦急。
我的姑妈,从生孩子后就从没停止过焦虑,孩子都出去读大学了,她还在家焦虑得不行,每天一个电话,问东问西。学习不好,她焦虑;谈恋爱了,她焦虑。
未来儿媳还没见面,她就开始焦虑了,太漂亮了,会不会是个妖精;要是长得不行,她更焦虑,这肯定影响后代基因啊。
所谓的叛逆,大部分都以父母的标准做判断,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无关紧要,妈妈就是看不过眼。表面上,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实际呢,把孩子的个性折磨和自己差不多就满意了。
这分明就是控制,看不得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和控制。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听话的孩子走不远,可很多父母就是见不得孩子的一丁点“不听话”。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说不焦虑那都是假的。但,问题来了,焦虑有用吗?北大教授秦春华说:“焦虑除了降低生活质量之外,不能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改善。”不但没用,还有害:
·焦虑转移
孩子的焦虑大多是父母给的,比应试教育更强烈。
一位父亲写道: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被妈妈逼着上各种“培优”,6年来从未有过周末。早上6点走,晚上11点休息,晚上八九点时就困得不行,斜靠在床上,嘴里流着口水,书掉在地上,看着都心疼。
哪怕是上厕所、吃早餐,妈妈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学校5:30放学,妈妈早已在校门口等候,然后马不停蹄,赶往6点的培优班。公交车上,妈妈一手端饭,一手拿水,晚餐就算解决,无缝对接。
五年级的时候,孩子开始长白发,初中越来越多,像个小老头。买核桃、买芝麻糊,看中医、看西医,都没用。医生说,孩子精神压力过大。
徐浩渊博士不客气地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影响亲子关系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教授刘华清,在长达27年的的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发现,目前中国亲子关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妈妈的情绪不够稳定,尤其是太焦虑了。
亲子关系最大的关键是互动,孩子眼中,妈妈就是一切,是天,也是地。妈妈情绪稳定,互动就朝良性方向发展;相反,妈妈情绪不稳定,互动就成了噩梦,亲子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
·人格发展
亲子互动出现问题,孩子的人格发展也就跟着出错。
刘华清教授接诊过不少优秀的妈妈,表面完美,内心焦虑。有一位妈妈,国际名校的博士,名企高管,女儿教育上,焦虑得不行,补习班就不说了,门门功课要求100分,生活细节几乎到了完美的地步,不容许半点闪失。
同桌的桌面不干净或大声说话,孩子就各种挖苦,与同学的关系特别差。还出现了人格偏离正常的倾向。
胡慎之说:“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壹心理写道:焦虑的妈妈都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希望孩子成为出色的那个人。说白了,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高得不切实际,觉得孩子应该了不起的,全能、可爱、聪明、情商高、智商高,等等。考高分、上名校、拿大奖都是理所应得。
一旦孩子没能达到预期,妈妈就开始焦虑:不应该啊,我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一定是压力太小,一定是孩子太放松,我得施压、我得管住、我得不停让孩子努力前进。
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孩子和绝大部分的父母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甚至是不如父母。考验一个父母是否优秀的关键是:能否接受一个不如自己的孩子。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讲过自己的育儿经历:
女儿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问:“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
中秋节,亲友相聚,要孩子们说将来想做什么,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主持人。女儿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
刘继荣也曾焦虑,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资料。孩子也很配合,漫画不看,剪纸不剪,像只疲惫的小鸟,从一个班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一沓地做。
可期末考试依然是中等,不但成绩没提升,反而生了一场大病,引发肺炎。随后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厌食、失眠、冒虚汗,几番折腾,脸色越来越苍白。刘继荣只得放弃。
一次周末,她和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带着丈夫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虑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
期中考试,刘继荣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没有意外,成绩依然中等。但有一件怪事,语文试卷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除了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
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感叹: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刘继荣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想了想,认真回答:“老师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蓦地一暖,竟被女儿感动:“如果健康、快乐 ,如果,那是她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其实,普通的孩子将来可能更有出息。林清玄说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
“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关键是,懂得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兴趣、毅力、抗挫力、时间分配能力、金钱管理能力,这些东西远比成绩来得重要,也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或许这样想,妈妈的心里会更欣慰些吧。
如果实在是不甘心,何不逼自己一把。老实说,每个刚做妈妈的人都还年轻,凭什么放弃自己,把理想交给孩子呢?
本文内容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本站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