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熊孩子”的妈妈,表示很受伤!
当“熊孩子”的妈妈,表示很受伤,每个人的教育方式可能都有或大或小的分歧,但具体到孩子打人这件事上,当熊孩子的妈妈真心不容易呀。,据观察,有这么两类父母,一类是“温和派”,循循善诱,相信孩子的好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需要时间养成或纠正;一类是“强硬派”,认为不能由着孩子,不因为他是孩子就可以“给他时间”,坏行为不但要马上制止,还得要当场教育到孩子变乖,比如立即道歉(但有的倔强的孩子能当场跟你对峙2-3个小时也不开口吧),收拾两次后孩子就再也不会有同样的不良行为了。其实“强硬派“和温和派都认可同样的好习惯、好行为,但教育方式不同。
“强硬派”常常看不起“温和派”,觉得她们不作为,光制止、示范、讲道理有什么用,哪怕是孩子也必须每次都要做好。燃鹅,孩子的确会长大,很多行为最终都被纠正了,习惯也都养好了。孩子就是孩子,可能学习方法不同,但无论你是一步到位地坚持,还是温和渗透地坚持,给他们一定解释、限制、示范,他们都能学会规则。
我想,在育儿的路上,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情况,总能尽力而为地言传身教的父母,哪怕摊上“熊孩子”,也能从容应对,静等花开。
昨天遇到前同事小张,她一脸愤恨地告诉我,她被另一个同事小李“拉黑”了。以前在公司,小张和小李不是一直走的很近吗,怎么突然闹僵了?仔细一问,才知道两人都有个两岁多的小孩,而小张的孩子爱打人,几乎每次都会把小李的孩子打哭。另外几个妈妈的孩子年龄稍大一些,但也都被小张的孩子打过。所以小李就建了一个新的遛娃群,把小张排除在外。
小张显的很委屈:“不到两岁的孩子爱动手不很正常吗,我说他也听不懂,也不能打他。你也有孩子,肯定能理解我” 。
听完她的抱怨,我说“我理解你……”没等我话说完,小张像找到战友同盟,急忙说道“对啊,都是当妈的人!这些人根本不懂孩子,还小心眼得要死,白瞎了朋友一场!”
可其实我想说的是,“我理解你,但我也理解拉黑你的人”。道理很简单,想象是你的孩子每次被打哭。
我明白小张的意思,现在大家普遍认为4岁才是划分“熊孩子”的节点,3岁或4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身心发育不成熟,就没法要求他们像一个“知书达理”的成人那样尊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对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失控的行为,社会应该有更多的包容。但残酷的事实却是,这个“共识”只是妈妈们的共识,更极端的讲,或者只是“熊孩子”家长的共识。
你认为别人应该包容孩子到4岁,但就是会有人受不了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小孩子,讨厌那些爱动手的淘气包,所以才会有妈妈在飞机上给婴儿喂安眠药水,提前准备好小礼物发给周围的乘客。
每个孩子不一样,不被理解很正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成长中的某些阶段,个性与家庭教育无关,与任何教育影响都无关。小张不知道的是我的孩子也爱打人,占有欲强,性格急躁,这些性格特征从一开始就有端倪。而现在,孩子打人愈演愈烈,我和家人都非常头疼,查了很多资料,光是关于打人的书都买了好几本,甚至还带他去看了医生。能试的方法几乎都试过,现在快两岁了依然没有好转。邻居哥哥是他的反面,性格非常温和友善,刚满两岁,却有远超出这个年龄的慷慨和大度,非常讨人喜欢。就家庭教育而言,这个哥哥的父亲外地工作,每年见不了几次,他的妈妈我倒是经常接触,感觉还挺像一个没长大的小孩,加上工作又忙,孩子基本就只有外婆一个人照看。无论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亲子陪伴上,比起邻居一家,我们做的真的不会比邻居家要少。然而,在小区广场里,受欢迎的绝对是小哥哥,而我家孩子却是让人敬而远之的对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你遇到高需求宝宝,遇到个性脾气容易与人起冲突的孩子,遇到一时难以化解对孩子巨大影响的家庭变故……只能自己咬咬牙应对,别人没有义务来关心你或孩子经历过什么,也没有义务爱护好你的孩子。不要说那些没有孩子的人,即便是有孩子的,也别指望他们能理解你——别人家的孩子好养着呢。
有一次去上早教,到了饭点,好几个小朋友都坐在就餐区吃饭,其中有一个看上去已经是3岁多了,奶奶还在边上喂饭。小孩特别闹腾,到处扔食物。“奇怪”的是,这个奶奶并没有太多情绪,对周围人的反应似乎也视而不见,只是不厌其烦耐心安抚孩子,她把勺子递在孩子嘴边,试图让孩子安静地好好吃饭。
周围的家长嘴上不说,但明显都有不悦的表情。等奶奶带着孩子离开后,几个“被骚扰”的家长便开始窃窃私语,哪有3岁多还喂饭的? 让老人家照顾孩子就是不靠谱,太惯了!此时恰好早教中心的阿姨过来收拾孩子的“残局”,大家纷纷对其表示同情,没想到这个阿姨却说,没啥,并给大家讲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故事。
原来这个孩子是个早产儿,6个月就出生了,而且还是龙凤胎。男孩住了3个月的保温箱还是没保住,只剩下这个全身各种并发症的小女孩,一家人都拼了命要救她。在花了近百万的医疗费后,当地最好的医院都劝亲属放弃。女孩的父母抱着她,跪在医生办公室门口,医生劝说不了,只好避而不见。无奈之下,他们把当时还插着氧气瓶的孩子抱回家。全家衣不解带,半年避不见客,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孩子身上。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活了下来。难以想象,养育的过程有多么艰难。孩子的父母在这场重创后,也决定不再生养。
“全家真的就是把这个小姑娘当作宝贝”,“要我家孩子从小受这么大的罪,我也没办法不宠她”,阿姨说到。“其实她奶奶是很好的一个人,只要孩子爸妈在,她都要帮我打扫。有的孩子就是难带一些,大家相互理解一下就好。”
是啊,有些天使宝宝,就是妈妈一个人也能搞定,而有些睡渣却需要阿姨老人轮番上阵;有些“放养”也能生长曲线打败90%,而有些孩子各种科学地精心喂养却只能在最底线上游走…..
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评价他人:
怎么几个人还带不好一个娃?
怎么不坚持母乳喂养?
竟然给孩子吃这么不健康的零食?
怎么让娃看这么久的电视?怎么这么惯着孩子?怎么孩子这么闹腾你都管不住?怎么养出这么熊的一个孩子.......
当我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试图评价别的孩子,别人的教育方式,有没有想过,很可能只是我们运气比较好,没有遇到一个“熊孩子”而已。
给三四岁以下的孩子更多包容,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它作为“本来就该理解我”的理由。
就像开篇里说到的同事小张,如果要获取其他妈妈的理解,给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交环境,只是轻描淡写地替孩子道歉还不够,要有教育的实际行动。
因为我家孩子也爱打人,每次去小区楼下玩,我们都神经紧绷,不敢离开他半步。奈何孩子“下手”经常毫无征兆,总还是有疏漏的时候。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诚恳道歉就不用说了,无论孩子是不是听的懂,一定要当场教育他。这不是为了我们的面子做给别的家长看的,当场教育,我的“熊孩子”才有可能更早学会交朋友,融入集体。
从给受到欺负的孩子和家长一个交代的角度,能争取到别的孩子和家长的理解的,一定是当下你的行为和态度。谁管你回家教育过100次,当孩子第101次动手,就得要立即教育第101次。有几次孩子下手比较重,给对方留下红印,我们都会主动把电话留给对方家长。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追究,但可以理解的是,下次再遇上,别人还是会对我家“熊孩子”敬而远之。
有一个难教养的孩子,我是不是就应该把孩子关起门来教育好,再带他出门社交呢?我不这么认为。
邻居小哥哥几乎是唯一一个在被我家孩子打哭数次还愿意和弟弟一起玩的小朋友。其实一开始,我特别不希望小哥哥过来,他们一起玩时,我得花几倍的精力来看住自己的孩子。而且我自己也非常心疼小哥哥,每次他被打我都特别难受。但小哥哥的外婆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还是需要我们帮忙照看。为了珍惜这个得之不易的朋友,我家孩子用着好的东西,我一定也会给小哥哥买一份;给孩子做好吃的,也经常做的双份......做了几年的邻居,他们对我们家的品行也很信任,所以这才愿意让两个孩子继续一起玩,对此,我真的很感激。
我理解你们的“不理解我”,但我不会因为孩子爱打人就不带他去有小朋友的地方玩;更不会因为孩子可能哭闹就不带他坐飞机,去餐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他给周围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当影响已经发生,我只能道歉和补偿。
养孩子充满了不可预见、甚至不可控的鸡飞狗跳,更何况在婴幼儿时期,父母遇到哪一款孩子,真的有运气成分,孩子今天乖不乖,很多时候也是“看天吃饭”。有人说别的国家孩子多么安静守规矩的人,我想说,无论是欧美还是以公共素质著称的日本,在公共场合吵闹的小宝宝也不少。好的是成年人的言传身教,而非孩子们先天安静乖巧。
当孩子给周围人带来不快时,“熊孩子”的家长内心也很煎熬,他们的烦躁不安不比周围那些受到影响的人小。但这篇文章绝不是呼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只是真心想感谢那些在妈妈们已经完全束手无策后,对我们点头宽容一笑或仅仅是默不作声的人。
感谢你们的理解,也理解你们的不理解。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