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再不关注我,我就要生病了!
这些天我病了,病得很严重,导致身体很虚弱。然后我获得了一些乐趣:我可以在不用背负内心愧疚的情况下,推掉一个难搞的个案,还可以缓解下最近的疲劳。
这个例子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很多时候是身体病了,也有的时候也许是心理病了。
生理性生病
我有一个个案,他的名字叫小石,小石上高三,经常胃痛,去了医院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他是心因性疾病:属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神经或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患者最大的特点是检查不出器质性变化,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即只有自觉症状而无阳性体征。
说人话就是:查不出来有病,但就是疼。
小石很聪明,因为他病了,所以他可以在他不想去学校的时候不去,也可以在他不想学习的时候,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还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选择了头疼......
为什么我们想逃避或者获益的时候会选择生病呢?
我们的传统文化喜欢保护弱者,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会有很多人故意把自己弄的很惨来更好地获取别人的帮助,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成功的恐惧。
我们中国人当听到别人“称赞”自己:过的很好呀,挣得挺多呀,事业有成啊等等表扬性质的话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的反应是:没有没有,哪里哪里,就这样吧。
因为我们害怕“我”如果太成功,会伤害到对方。只有那些把有钱看作骄傲,把成功视为自己的努力并心安理得这部分人,才能在成功中获得快感,不然就太成功就会成为心理负担。
而反过来,如果“我”是处于弱的一方,很多时候,仿佛觉得我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我们会更加心安理得的索取一些东西。这个“心安理得”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可以它让我们“心安理得”地去做之前可能会难受的事。
中国人可能会有多人做过一个梦:自己做梦去考试,却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要么路上各种堵车不顺状况层出不穷,要么是考试过程中丢笔丢橡皮。
而对于这个梦的分析就是:我们在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我们拒绝自己一帆风顺的获得成功,这个可能会伤害到大部分人,同时也可能会把自己架到一个被随意攻击的地方。
所以我们想要生病,我们在生病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乐趣:特权和不用接受超我谴责的懒惰。
心理性生病
小鱼是一个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情绪也差。父母很着急,送过来咨询。
直观的变化发生在初中,他被几个同学欺负,之后父母老师并没有当回事,所以他就这样了。
真的这么简单么?
可能不是!
大概半年前母亲开始学习心理学,她开始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等问题。她对孩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的理解有了些变化,认为是孩子被同学羞辱后缺乏自信。她觉得自己应该改变,就决定每天陪着孩子,给他关爱。在母亲的想象里,她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地理解孩子,给孩子安全感,陪伴着孩子,孩子一定会有改变。
但是又一年过去了,小鱼并没有像母亲认为的那样好起来,倒是母子俩的关系亲密了不少。可是,如果小鱼无法长大,这样的亲密本身也许也有让人质疑的地方。 经过在几次咨询他生病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母亲所理解的那样。
被欺负是事件的导火索,小鱼父母的关系才是核心。小鱼的父亲是很典型的严历型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并且固执,不会和孩子做真正的交流,很少有赞赏、批评和指责倒是家常便饭。和妻子的关系也很糟糕,经常争吵,妻子还意会我说她想离婚。
而在一次父亲和我的咨询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被我捕捉到:“我和我老婆说,为了孩子,我们先把我们的事放一放,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大致意思如此)” 他们为了孩子,重新住在一起,跟孩子一起健身,上课,过生日……
小鱼用自己的方式,防止了父母的分离,保护着母亲,挽救这个随时都会崩掉的家庭。所以,他“病了”,病得不能正常地去学习和调整情绪。
而通过他的病,他获得了乐趣:父母看起来还在一起 。
在这个案例中,母亲很难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虽然这位母亲学了心理学,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只要能完全接纳孩子,给孩子充足的理解,小鱼就能爱学习。母亲很难看到孩子的问题,恰恰是为了保护家庭而创建的。
每个孩子都渴望拥有一个让自己无所顾忌往前飞,让自己安心的坚实后方。这个后方,自然是父母的关系。
有太多的案例呈现出,不少的孩子在家庭里被迫成为“救世主”,以牺牲自我发展为代价来挽救家庭。
“病”有的时候是我们需求的反应,出现问题,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发现了问题,也就意味着我们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已经浮现,可以让我们尽早发现和解决,而不是放任这种危害潜伏在身边,试着从生病中发现乐趣和收获吧。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