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饮食养生经
人的健康长寿,除了以居住的优美环境、宜人气候、爱好运动、和谐的人际关系、精神愉悦等因素有关外,最突出、最重要的是膳食结构合理和良好饮食习惯,不求山珍海味.而求人体生理平衡更为重要。古今名人的饮食养生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正显示着这方面深刻内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迪和借鉴。
孔子坚持五不吃
早在一千多年,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就对孔子的高寿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能够度过七十三个春秋的孔子,高寿的秘诀何在。这里仅仅觅一觅他的饮食养生之道吧!
孔子在起居饮食上很讲究。吃饭睡觉都有一定规律。不到吃饭时间不进食。孔子很注意食品卫生。他有五不吃:即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鱼肉腐烂不吃;食物变色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由于他讲究食品卫生,坚持五不吃,避免了许多疾病。孔子还曾说:不多食、食勿过饱,这也完全符合少吃增寿的原则。孔子是个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得可口,对身体大有好处。当然孔子并不排斥粗粮。
朱元璋与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传说与朱元璋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财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里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心想抓个老鼠来充饥,便伸手掏了下去,挖到深处,发现里面竟是一个小粮仓,有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他把这些粮食取出,煮成一锅粥,吃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吃得厌极了。腊月初八这天,他忽然想起了旧事,于是传命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食,食后大悦,因此将这种粥赐名为腊八粥。
康熙主张节饮食
康熙认为,人到老年齿落发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生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他从来不相信术士们所宣扬的人能够长生不老的骗人鬼话。
康熙在养生方面提供恒劳而知逸称:圣人以劳得福,以逸为祸也。在饮食方面,他主张:节饮食,慎起居,实祛病之良方也。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变食。并说:高年人饮食应当淡薄,每兼菜蔬食则少病,于身有益。
乾隆饮食有规律
我国历代封建皇帝中最长寿者是八十九岁的乾隆。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享受了数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乾隆饮食很有规律。饮食多以新鲜蔬菜为主,肉类、野味少而食之,并且从不过饱。乾隆喜欢茶,对饮用水(御用西山泉水)十分讲究。他还效法祖父康熙,从不吸烟。
乾隆一生养生有法,年近九十尚思路清晰,自号十全老人。
白居易常吃素食
我国唐代的一些著名诗人,大都是英年早逝,唯有当时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活了七十四岁,是唐代享有盛名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高寿者。白居易之所以能够长寿,是与他的养生之道分不开的。
白居易的生活很有规律,注意饮食健康。他常吃素食,每年正月、五月、九月都吃素食,号称三斋月。他在诗中写道:自从九月持斋成,不醉重阳十五年,可见白居易不仅经常吃素,而且也很少饮酒。这些都与自居易长寿有关。
孙思邈主张少食多餐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长寿学者,高寿一百零一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将养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长寿老人。
孙思邈既提倡食疗又主张药治。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道,唯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他认为食养可强身防病,延年益寿。
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注意节制,细嚼慢咽,食不过饱。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rsquo;他认为饱食终无益.少食多餐有益健康,这与现代老人养生理论完全一致。清晨一碗粥,晚饭莫叫足。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这正是孙思邈高寿的经验之言。
陆游养生爱吃粥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诗颇多,留给后人有9000多首,而且是诗人中的寿星,他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竞活到八十五岁,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
陆游食粥养生有诗为证: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这首诗中,可见陆游对吃粥是乐此不疲的。
食粥能培养胃气,滋生津液,容易消化,最适合老年朋友。
朱丹溪节养为要诀
朱丹溪出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八十七岁,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养阴论的倡导者。他创立了阳常有余而阴不足的体质说。
朱丹溪倡导无论治病还是养生,都以养阴为主,其中以节饮食和节性欲为其主要方法。
所谓节饮食的真正含义并非在于少食.而在于不追求美食厚味,甘于清淡之味,即他所谓菇淡。他有专门的菇谈论。他认为五味之过,损伤阴气,饕餮厚味,化火生痰,是致疾伐命之毒。
至于老人养生,朱丹溪提出节养二字为要诀,他指出,老人饮食调理,凡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皆不可食。丹溪本人七十以后依旧神茂色泽。其母七十后行节养之法,甘于清淡饮食,素多疾饮之病得以根绝,大便秘结得以痊愈,至终老无疾,尽其天年。其养生之妙唯在节养而已。
(责任编辑:zxwq)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