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有些家长希望培养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你知道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建立兴趣吗?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01 兴趣是一种激情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30来岁的男士,是高中教师,已婚并有一个小孩。每次别人问他:“杰克,你是做什么的?”他永远回答:“我是打二垒的。”
其实他打棒球和垒球的水平都很一般,连高中校队都没进过,能打的不过是小孩子们玩的那种小规模的棒球赛。
但让人奇怪的是,他就是对打二垒抱着狂热的激情,坚持认为自己是个二垒球手。
彼得森认为,这就是兴趣,它是一种激情,是每个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兴趣不一定需要很高的能力,也不一定要朝更有能力发展。它就是做这件事的激情,和做好做坏毫无关系。
02 兴趣带来快乐
再来说真心妈妈自己的兴趣。我对各种手工活超有兴趣,缝纫,做手作饰品,做简单的皮具,还有棒针编织。
其实我织毛衣简直没有丝毫天分,既不怎么看得懂编织符号,也不会织什么花样,领口袖口的分针永远是我的难题,而我妹妹十几年前只学了几个月,织出的毛衣精致得不得了。每次见我织东西,我妈都很无语:“你说你费劲巴力地织,又费功夫又费眼睛,还没有买得好看,真是有瘾。”
我妈说得对,就是有瘾,就是喜欢看书、听歌、写文章写累了的时候,手里抱两根针织呀织,这个小动作带来奇妙的轻松愉悦之感。
我的感受,印证了积极心理学家们一个关于兴趣的重要判断:
兴趣是让人快乐的事,或者换句话说,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人们才有兴趣去做。虽然每个人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做有兴趣的事,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
03 感兴趣的事,用不着“坚持”
经常有爸爸妈妈问我:您家给孩子报过什么兴趣班吗?
我通常回答“没有”,因为印象中除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学校自己选的课后兴趣班,我们就没在外面报过正式的兴趣班。
写这篇文章,我忽然想起来,还真有过一次。大约是我家大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在中国科技馆的老馆上过将近一年的儿童科普班。想不起来,是因为那压根就是人家自己选的。
当时他正对各种科学小常识狂热着迷,每一两周都要去科技馆看上半天。有一次遇到一个儿童科普班招生,他特别肯定地说:“我要报名。”
然后就去报名了,然后就上了,特别开心地学到了很多植物、动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知识,而且,从头到尾,没有一次要求不去上课。全程顺利得让爸爸妈妈简直忘了曾经有过这回事。
我们还经常遇到爸爸妈妈询问:给孩子报了兴趣班,结果孩子上着上着不想去了,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坚持?
孩子真正有兴趣的事,自然能坚持,甚至都谈不到“坚持”,因为他真的喜欢得不得了,巴不得多去几次呢,哪里用得着“说服”和“坚持”?
和宝爸宝妈们讨论孩子的兴趣学习,我挺怕听到“坚持”这两个字。当一个“兴趣”需要“坚持”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变质了:不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兴趣,根本就不再是兴趣。
它会变成任务,变成压力,甚至变成痛苦。大人会认为,既然开始了一项兴趣学习,孩子就需要坚持,否则岂不是又白花了钱,又没学到东西,还养成做事半途而废的坏习惯?而孩子则认为,既然是兴趣,我不喜欢这个兴趣了,为什么要坚持?
无数亲子矛盾,其实都来自爸爸妈妈坚持让孩子去学习他根本就感受不到快乐的“兴趣”。
04 兴趣能培养和激发吗?
说到兴趣,宝爸宝妈们还会用到另外两个词:激发、培养。
激发——大人会认为,孩子不知道他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我们帮他找到一件事,让他开始学习,说不定孩子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培养——孩子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大人不着力、刻意培养,孩子就发展不出任何兴趣。
积极心理学认为,兴趣确实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但不是在它产生之前,而是在它出现之后,目的是帮助它发展,而不是促使它产生。
一个人会对什么感兴趣,是由内部动机引发的,也就是“自发”的,你不可能让一个对汽车玩具毫无兴趣的孩子,发展成汽车小专家,也不可能让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孩子狂热地爱上练琴。兴趣只能由孩子自发产生,父母无法把一个“兴趣”强加给孩子,让他发自内心地当成自己的兴趣。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在《积极心理学》中讲到了他自己如何成为心理学家的故事。
大学时,他最初的专业是航空机械,但他觉得专业课程非常无聊,倒是发现选修的心理学课程很有意思。这时,他遇到了一个激发这个兴趣的因素,“那位在讨论课上的助教老师,是一位沉迷于心理学的天才,这也极大地促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于是他转到了心理学专业。
他同时讲到了能够帮助兴趣发展的方式,包括支持、鼓励、讨论、分享、认同、肯定等等,全部都是积极的方式。没有一种方式,会损伤兴趣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把兴趣变成任务或者压力,也没有一种方式,具有强迫性。
很多父母在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上遭受挫折,常常正是因为下面两个原因:
一是错误地认为孩子的兴趣能从无到有地激发,总想积极地做点什么,引导孩子对某件爸爸妈妈认为他应该学的东西发生兴趣;
二是采取了消极的方式激发和培养,比如发现孩子对什么事有兴趣,马上给他报个班去“学习”,要求孩子在有兴趣的事上马上表现出能力的提升、做出某种成绩、在孩子对这个兴趣已经倦怠时说服或者强迫他坚持等等。
比如,最典型的,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积极的方式是小时候为孩子准备充足的读物,孩子稍大点后鼓励和支持他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读物,父母不过多介入孩子的阅读活动,但在孩子谈论从书中读到什么时,积极参与,听他分享,和他讨论。
消极的方式是让小孩子乖乖坐在那里听大人读书或者讲书、要求大点的孩子每天固定时刻看书、经常考察孩子的“阅读成果”、要求孩子在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让孩子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等等等等。这些消极的方法,哪一个都足够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05 帮孩子与兴趣“相遇”
那么,关于孩子的兴趣,父母除了等待它的发生、在它发生后给孩子支持,就不能做点什么更积极的工作了吗?
我认为,更积极的工作是帮孩子丰富体验,让他有机会和自己真正的兴趣相遇。
比如,如果孩子从未接触过科学读物、家里从来不讨论科学话题,孩子肯定没有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家里没有一本书,孩子也肯定不会爱上阅读。
但是帮孩子丰富体验的工作,不能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标。比如带孩子挨着个地去上兴趣班的体验课,以发现孩子对哪个感兴趣,就是完全功利性的工作。
真正的兴趣,其实是在各种生活体验中自然发生的,是“遇到”而不是“找到”的。这样的兴趣,才能激发激情,带来快乐,同时也无需刻意“坚持”。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