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7成宝宝睡眠习惯成隐忧
儿童睡眠习惯失调不但影响孩子自身发育情况,更关系着孩子性格与性格的培养,更影响了父母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儿童睡眠习惯与父母健康问题,成为家庭中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健康睡眠从小开始56%父母培养有误区
据有关数字表明,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成人曾出现睡眠障碍,我国这个比例更是高达40%。精神科专家根据数据和临床经验表示:超过半数成人的睡眠障碍根源是在婴儿期没有良好的睡眠习惯。2009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为科学管理睡眠,父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事情。
调查显示,84%的家长有计划培养宝宝健康睡眠习惯,但同时56%以上的父母深受孩子不良睡眠习惯的困扰。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实!原因其一,很多孩子是交给老人带,虽然父母有计划培养宝宝睡眠习惯,但执行不到位,受到自己父母及公婆等老人的干预。来自于父母和公婆对孩子总是会过分担心,致使孩子一旦出现啼哭、不安等情况,迅速抱起安抚喂奶给宝宝睡眠造成干扰,此外,这种担心也很容易传染给孩子的家长,培养计划就不了了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知识缺乏,中国传统育儿观念更偏重与孩子的吃饱、穿暖等情况更为重视,认为孩子睡觉是自然发展的,多睡少睡、睡眠不规律、夜啼等情况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据了解,孩子睡眠发展有自身的特点,睡眠周期短只有50分钟左右,浅睡眠时间长;而成人是1到2个小时,所以孩子睡着后很容易醒来,大多数情况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孩子可以自己从浅睡眠进入下一个深睡眠阶段,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醒来就着急看孩子是不是饿了或有什么情况,反而打断了孩子自己的睡眠节奏,没有一个完整的睡眠阶段。另外,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怕黑就开着灯让孩子入睡,但事实上孩子特别是新生儿对光线声音特别敏感,睡眠环境中意外因素让孩子容易有不安,无法进入深度睡眠,自然会出现夜啼等情况。
不良睡眠习惯父母过度干预是主因
调查中发现68%的孩子夜间醒来需要帮助父母帮助才能入睡,从科学角度讲6月以上孩子基本就可以独立入睡,有完整的睡眠。出现睡眠问题的孩子原因是父母的过度干预,一旦发现孩子有睡意或就着急的抱着、摇晃、拍打,意图让孩子尽快入睡,殊不知给孩子建立的错误心理印象,睡觉与上述行为是相关的。父母的过度担心与焦虑影响了孩子的睡眠认知和习惯。睡眠是孩子生长激素分泌的摇篮,前半夜较多,生长激素分泌比较旺盛的时间段:保证宝宝11点到1点的深度睡眠质量,尽力避免家长的人为干扰。
因为孩子出现睡眠中醒来、啼哭等情况是正常的,符合孩子的自身生理特点、但孩子啼哭等不意味着孩子已经完全清醒,一般没有外界干扰时候是可以重新入睡的。好的作息习惯也是影响宝宝睡眠质量的关键,很多孩子出现昼夜颠倒的情况,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入睡时间晚,孩子日间活动量小,精力无法消耗,睡前有过度激烈是活动,孩子晚上自然无法按时入睡。
小编总结: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关键是父母自己要重视、有信心,固定孩子的睡眠时间;养成不抱、不摇、不拍、自然入睡的习惯。
(责任编辑:zxwq)
这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 小编为各位整理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