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应尊崇平等原则
小丫今年十一岁,是一个很文静和很乖巧的女孩,平时走路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妈妈张珊让小丫上了七个补习班,如美术班、钢琴班、舞蹈班、演讲班,等等,正好从周一到星期天每天下午都有补习课。
有一天,在外地工作的小丫的爸爸李思接到电话,说小丫住进了医院。于是,李思急忙赶回来看小丫。在进病房之前,李思找到大夫问小丫的病情,大夫说也没什么大病,主要是太累造成的。
一个才十一岁的小孩怎么会这么累呢?李思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见到小丫,爸爸问:小丫,你上那么多学习班,你累吗?有没有你不喜欢的课程?
小丫对爸爸说:我都喜欢,它们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李只注意到,小丫说这句话时,她看了妈妈一眼,而张珊听到女儿这样说,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仿佛在说:乖女儿,你真懂事。
李思了解张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知道让小丫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于是他换了一种说法方式,让小丫把七个补习班按喜欢的程度排序,结果,小丫把钢琴课排到了最后一位。
爸爸问:小丫,你为什么把钢琴课排到最后一位呢?你为什么不喜欢钢琴课,把理由告诉爸爸。
也许是在心里憋得太久了,小丫用很小很小的声音对爸爸说:我hellip;hellip;不想上hellip;hellip;钢琴课。
你怎么能这样想?听到女儿这样说,站在小丫旁边的张珊一下子急了。
妈妈,你这样说,不就是非让我学不可吗?小丫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张珊愣了一下,立即又带着怒气为自己辩护说: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
看到妈妈生气了,小丫胆怯地说:那我病好了就继续学吧。
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张珊语气很硬地强调说。
李思终于找到了小丫的病根:那就是她对张珊身上专制的恐惧,她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小丫为什么对张珊产生这样的心理恐惧?因为在张珊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权威,这种权威让张珊很难把小丫当作一个与自己同样具有尊严的人来对待。在张珊看来,小丫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安排,因而她对小丫的各方面都进行控制。如果小丫不服从,她就进行威胁。当然,她的这种威胁不一定是通过语言,而是制造在小丫看来是很恐怖的氛围。
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并不只有语言在传达自己的意思;交流信息的要素很多,家长说话时的口气、眼神、手勢等因素,它们作为家长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部分,都在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像张珊说的你怎么能这样想?和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这种说法,虽然不是直接威胁,但在小丫听来跟威胁的意思差不多,因而觉得很恐怖。
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因为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只有你说的内容在表达你的意思,你的语速、语调和语态都在表达你的意思,都会给孩子带来相应的心理感受。比如,你问孩子: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你既可以用一种责难的语调,也可以用一种表示鼓励的语气。前者可以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后者就会造成一种让孩子本能地疏远你和对你产生敌意的氛围。然而,很多家长对这种效熟视无睹,他们相信孩子会乖乖地听自己的,这就是当孩子开始对抗他们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妈妈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这是家长通常在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的时候的理由。从主观上来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家长做的每一件事的确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由于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没有感到自己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不仅难以让家长如愿以偿,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如果孩子得不到家长应有的尊重,那他们通常会采取两种应对措施,一是顶撞,实际上就是关闭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即关闭自己的心扉,拒绝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另一种做法就是由于害怕,只好百分之百地顺从家长的意愿,家长怎么说自己怎么做,就像小丫这样。所以,这类孩子表面上看上去很乖,其实那是他们扭曲自己感情后呈现给家长的一种假象。
在沟通之前,家长就摆出一付我都是为你好的高高在上的架势,那不可能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像小丫这样的孩子实际上很聪明,她们知道自己对家长说真心话没用,而且一说真心话就会遭到声色具厉地批评,所以,她们慢慢地只好说违心话了,而且也开始变得自卑了。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家长只有了解孩子感情的真实状态,才能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了解孩子感情的真实状态,就要做到孩子跟家长说真心话,不致于被误导,好心办坏事。要让孩子跟自己说真心话,那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引起孩子内心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出孩子内心生产一种美好的感情。除此之外,家长别无选择!
反思:你觉得孩子平时跟你实话实说吗?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