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对宝宝过高的期望
我们大多数人都愉快地愿意承担为人父母的职业,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经验各有不同,有的偷快,有的不愉快。
妈妈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你是不是愿意像隔壁的阿姨那样,上完小学、中学、又考上大学,然后到美国去留学?孩子问:。大学是什么样?美国有什么好?妈妈说:上大学是很有面子的事,到美国是人人羡慕的事,反正是好事,你愿意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却露出一丝茫然。母亲又接着强调:好好学习的意思是要门门功课得100分。孩子又是一阵点头并保证:要听妈妈话,做个好孩子。
这便是典型的大人对孩子的误导教育。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是这样,你不可无目的性地让他们面对一种新的生活,而一件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很难用明白的语言解释清楚。这样,掺和了大量成人好恶观点的信息,便带有某种强迫的意味灌入孩子的幼小无知的心灵。
我们继续引用上述例子并加以分析。进了学校以后,孩子果然学习认真,门门功课皆优,一直延续到三年级。此后做父母的忽然发现,什么地方不对劲了:孩子的考试成绩明显不如以前,在家里,孩子也懒于做作业,一脸忧郁。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对大人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老师家访了几次依然没有效果。没多久,那孩子居然开始逃学了。
这下做父亲的可着急了,不由分说地揍了孩子一顿。母亲把孩子拉到一边说:不要怪你爸爸,他是一时生气,不过你这样下去可怎么行?你将来不是还要考大学、上美国去吗?那孩子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上大学,也不想去美国了。大学、美国令孩子厌学。如果孩子的母亲还记得的话,这种厌学早在孩子四五岁时就表现得很充分了。这个孩子天生聪明,从小记忆力非常好,父母就决定让他像许多人家的孩子一样背诵唐诗,并给孩子以鼓励。孩子开始时兴致很高,很快就背下了几十首,不久就感到有些乏味,他不知道背这些诗有什么用,便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
妈妈的解释自然不能令孩子满意,他听不明白,妈妈便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背了多少首诗了,你怎么就不能比他们强呢?孩子感觉不到比别人家孩子强有什么好处,更体会不到妈妈说的背唐诗对你以后有好处,便厌倦了每天这乏味的像程序似的事情。以后,无论做父母的怎样喝斥、教导,孩子就是提不起兴趣来,对父母的强行推行的计划则是能躲则躲、能赖则赖,背唐诗计划就这样夭折了。孩子对学习采取的消极态度和反抗的方式,被专家称之为厌学心理障碍。而这种障碍往往是由父母一手造成的。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看:
家长对学习目标的设置离孩子的理解程度相去甚远。
所设置的学习内容,与孩子的兴趣不一致。
学习量过大,使孩子难以承受。
强行灌输的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的责罚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家长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据专家研究,孩子厌学的心理障碍有90%是由家庭或学校老师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所致。家长为使孩子在竞争中取胜,往往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较,要求他们拼命争第一。顺从大人要求的孩子被家长视为有出息。结果是成绩原来不错的孩子,却在某时段成绩滑落。他们生怕自己落后,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紧张和压力,时间久了就变得郁郁寡欢,心灵十分脆弱。据报道,有个三年级学生,从上幼儿园起就被视为有出息的聪明孩子,上学后考试总得第一。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大人的赞扬声中。有一次考试成绩公布下来,他的数学成绩比别人落后了几分,这个脆弱的女孩子怕别人会另眼看她,便跳进他家附近的河里自杀了。这样的例子,多少年来都时常见诸报端。
另外,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父母的一味指责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因为有些学生并非不喜欢学习,并非知识反应和接受能力比别人弱,尽管他们也付出了努力,但却难以达到要求;社会上、家庭里的各种压力,造成了他们对自己的悲观心理,时间长了,就会厌倦学习。
大人实际上也知道,并非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而他们却一定要让孩子的努力体现出成效。这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令孩子感到不安,他们不知成龙是为了什么,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有压力。
让孩子从学习环境中暂时脱出身来,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对于恢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十分有必要。这实际上是使孩子从压抑中摆脱出来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说由被动变为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自由空间任意想象,无拘无束。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坦率地告诉孩子:
●学习确实重要,但分数并不重要。
●学习有时艰苦,有时就像玩一样,你要明白喜欢学什么?不喜欢什么?
●无论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来想要干什么,都必须从热爱学习开始。
●做父母的也同样有不喜欢学的东西,同样会厌学。关键是每个人都有最值得自己做的事情,只要不是荒废时间。
●你可以得到一定的自由,但要靠学习争取,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一切。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