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育儿路上头号隐形杀手是教育目标和行为严重背离,你知道吗?

育儿路上头号隐形杀手是什么?育儿路上头号隐形杀手是教育目标和行为严重背离,你觉得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吧。

你遭遇了吗

我想到a地去(目标),可是我选择的路线(行为)却带我去了b地。很多人在定目标的时候信誓旦旦,可一旦落到行动上,完全南辕北辙。 举个情感上的例子: 女孩欣欣处在一段心仪的感情中,她的理念和目标是珍惜这段感情,修炼一个更好的自己,提升情商,谈一场温暖、成熟的恋爱,最后能和男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她希望自己能像女神一样,优雅淡定,温暖柔和,善解人意。可是现实中却屡屡“不作不死”,碰到让自己难受的事情,她会忍不住不顾男友的感受而大发脾气,有时甚至歇斯底里地和男友闹,尽管事后自己也会觉得这样发飙和女神形象有些违和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人会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观念发生偏差”之后这样安慰自己:“其实,道理我都懂。”这句话其实很苍白,因为不被你实践的道理不叫做“懂”。不能有效指导你的行为的思想,不是你的思想。 在育儿中很多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教育目标和行为严重背离,说得更精准一些,是“教育目标、观念”和“教养手段、行为”之间的背离。

教育目标和教养行为是如何背离的

什么是教育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年轻的父母们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形容词都用上,希望孩子“快乐”、“自信”、“身心健康”、“乐观积极”、“有强大的内心”、“有主见”、“有责任心”、“懂得担当”、“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良好的感受力”、“热爱学习”、“细心”、“专注”、“忍耐”、“诚信”、“自律”、“体贴”、“宽容”、“勇敢”。 这么多优秀的品质,乍一看去,我们的父母还真是有思想有觉悟有追求有目标,但是,有了这些目标,就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来了吗 再来看看父母们在日常育儿中的行为,你会不会觉得有些似曾相识

场景a:为了孩子吃饭、穿衣的问题,和孩子的奶奶、外婆辩论,甚至吵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能快乐吗会乐观积极吗懂得接纳多元的世界/不同的思想吗场景b:孩子想要帮忙收拾碗筷,结果不小心把碗给摔碎了,父母责骂孩子“你怎么如此不小心,说了不要你动你还要动”

----父母动不动上纲上线,孩子能学会宽容、谅解吗孩子会发展出自信和勇气吗场景c:孩子想去玩沙子、玩水、玩泥巴,妈妈觉得很脏,不许。

----孩子的探索欲和学习欲是不是就这样被破坏了将来家长们说自己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不爱学习,真的不觉得是自己的养育方式造成的结果场景d:孩子在客厅玩玩具,父母在一边纠正和干预,“这个不是这样弄的,让我来教你”,要么就忙不迭地评价和提问“宝宝玩得真好,宝宝真聪明”、“今天宝贝在幼儿园遇到什么开心的事儿了呀”

----孩子经常受到打扰,如何保持专注力每当家长困惑孩子专注力不够时,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对孩子打扰得太多场景e:孩子周末想多看一会儿电视,父母不同意,和孩子陷入拉锯战,孩子坚持要看,妈妈说“你今天如果不按时睡觉,明天我们的动物园行程就取消吧!” ----在威胁、惩罚、讲条件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如何学会自律如何感受到被尊重如何发展出责任心

这样的场景太多了,教育目标和教养手段严重背离是今天育儿现象中的头号典型现象,而且是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背离

有一位孩子父亲,在叙说自己跟孩子的关系时,他说,“我有时候对孩子还是很有耐心的,但是脾气一上来,我就忍不住动手,想要打他,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好,对孩子的心理肯定有特别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我忍不住”。这位父亲每次打完孩子,都会后悔,有时会自责。即使不动手打孩子,很多父母也明白,对孩子发火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但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这些父母在观念上不认同打骂孩子,但是行为上却这样做了。父母们希望养育出高自尊水平、高情商的孩子(教育目标),可是打骂孩子(教养行为)却只能让孩子自卑、脾气暴躁、无法信任他人,这和前面说的目标是背离的。

这属于第一类原因:“由于自身心理能量不足导致的背离”。

第二类比较典型的原因,是“选择短期效果导致的背离”。 有一位跟我一直有深度交流的妈妈,有一次谈到她孩子和孩子爸的一次对话,起因是孩子爸爸答应给孩子买水彩笔,可是由于工作忙老是忘记了,孩子问过好几次,爸爸总说,“对不起宝贝,爸爸忘记了,爸爸明天一定记得”。当孩子第4次问起水彩笔,爸爸又说忘记了,这时孩子愤怒地大声说,“爸爸,你现在就去给我买!你要是今天不给我买回来,你明天就不要吃饭了!”这位妈妈当时就惊呆了,她没有想到孩子会这样说话。 如果我们从表象分析这个案例,可能有人会觉得孩子“不讲道理”,爸爸确实忘记买水彩笔,可是孩子怎能如此“野蛮”,不让爸爸吃饭呢吃不吃饭是爸爸自己的权力,不是孩子可以决定和控制的呀。 这位妈妈当下保持了冷静,并没有当场对孩子的言语去做回应和评价。 第二天她来和我交流这件事,我知道在她内心已经开始了反思,我问她,平日里你们这样对过孩子吗她说,我们并没有不让孩子吃饭呀。我提醒她回顾一下是否有其他的类似行为,譬如孩子不遵守什么规则,就不让孩子怎么样。 她细想了想,说,“有,孩子平日里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去逛贝塔玩具城,所以基本每隔一周我们就会约上朋友,也带上孩子一起去逛玩具城。如果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不按时睡觉,我们就会说,如果你还不快快吃饭,就不带你去逛玩具城了。这招特别好使,每次一说孩子就乖乖了。自从发现这样做很有效果,我和孩子爸爸就偶尔也会用孩子比较在意的一些事情来和交换,比如‘不按时睡觉明天就不买玩具’、‘不能把鞋子归位就要少吃一个酸奶’等等。” 听完,我明白了。这位妈妈所叙述的行为就叫做“惩罚孩子”。 如果我们去问这位妈妈,“你希望你的孩子充满奴性、臣服于权威你希望你的孩子处处讲条件吗”我相信妈妈会说,“当然不希望呀!”。她会说,“我希望孩子自尊、平等、自律、遵守规则、讲道理。” 可是,惩罚没有办法培养出自尊、平等、自律的孩子,但为什么很多父母还在这样做呢再比如,打骂并没有办法培养出自律、有爱心、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可是很多父母还在这样做呢 这是因为,惩罚、打骂这样的教养手段对于塑造“听话、顺从”的孩子是有短期效果的。父母们通过惩罚、打骂换来了孩子表面的听话和顺从,却忽略了这样的教养手段给孩子的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 只能顾到眼前的父母,为了选择短期效果,而导致了行为和目标的背离。 第三种,是“从众而导致的背离”。 很多妈妈来问我,你说我应该给孩子报学习班吗,报几个合适,从几岁开始学习合适每次遇到这类问题,我总能感到父母们深深的焦虑和无力感。报不报班、几个合适、几岁开始,本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的个体状况不同,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不一样,根据你的目标去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好了。

有一个妈妈,她说希望她的女儿能吃苦耐劳、内心强大,能应付生活的种种苦难,于是她送孩子去学舞蹈。孩子练基本功,被折磨得痛苦不堪,严重的时候痛到鬼哭狼嚎,每天回家都特别不开心,一到送舞蹈班时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毛病,几个月过去女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这位妈妈内心很纠结,情感上觉得自己女儿在受苦很心疼,但理性上觉得就应该磨练女儿。孩子的心理不愿意参加舞蹈班,连身体机能都在帮助孩子逃避舞蹈这件事,可是妈妈还在坚持和对抗。

我问这位妈妈,“你的孩子现在快乐吗”她摇摇头。我又问,“为了培养女儿吃苦耐劳,牺牲了童年的快乐,你觉得值得吗”(其实我心里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话,“这样强行让女儿上舞蹈班,已经不是为了兴趣了,她的内心并不会因此而强大,她也并不会因此就发展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反而,这样一段痛苦的经历,很可能会让她对‘吃苦’这件事产生过度的排斥,让整个事情朝着反方向发展。”) 这位妈妈回答说,“不知道,但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做到,我们家也一样可以,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

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导致的育儿目标和行为的背离。甚至,父母们连自己为什么要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目的)都不清楚,就是“看到别人都去,我们也不能落后”就去了。

厘清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养手段

教育目标和教养行为严重背离,这种现状绝不在少数。但是更可怕的问题是,很多人对这个现象并不自知(所以我说它是隐形杀手)。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也是一门需要深刻反思的学问。

厘清你的教育目标,这是必须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位当父母的都无法回避。但是,目标有了,教养手段和行为必须得跟目标和理念匹配,我们的孩子才会朝着你的预期方向发展。否则,将来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也就不需要惊讶了。

该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小编为各位整理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育儿大全

育儿大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