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悦孩子,是育儿的高级艺术
前几天在成都呆了大半个月,转悠了好几个小区。和其它城市一样,爷爷奶奶是育儿主力军。包办,讨好,溺爱给我一个很不好的第一印象。
回到老家,我对乡下育儿没有更多的期待。
可是重点就是没有期待的时候,一奶奶点亮了我的眼睛。
奶奶一人接送两个孩子,听妈妈说,大一点的是外孙女,小一点的是孙子。
孩子们走前面,奶奶跟在后面。
隔壁是一个小型超市,超市老板虽比我大不了多少,由于我爸妈关系,还得称她张阿姨。
两孩子在超市选东西,奶奶在门口和一群阿姨聊着天。
小男孩突然哭着跑出来。
心想,女孩可能会被训了。奶奶拉着男孩走进去。
我坐在门口,为自己的写作找素材。
奶奶并没有骂女孩,而是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孩很生气的说:“外婆是我先拿到这个玩具的,弟弟就来抢。”
男孩很委屈的说:“奶奶是我先看到的,姐姐站得比我近,就先拿到的。”
“你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对不对?”奶奶做出很为难的表情,“可是现在就一个啊,该怎么办?”
女孩和男孩都很期待的看着奶奶。
奶奶看到旁边有其他的玩具,拿起来就问孩子:“我们换一种好不好?”
女孩摇头,弟弟也摇头。
女孩挣扎了很久,“外婆,我和弟弟一起玩吧。”
奶奶看向弟弟:“你同意吗?和姐姐一起玩。”
“好。”
后面孩子,开始在一起玩玩具。奶奶继续和阿姨们聊天。
弟弟看到由其他小朋友买零食,就跑到奶奶身边说自己饿了。
奶奶看看孩子,一脸心疼的说:那我们回家吧,爷爷应该做好饭了。
姐姐跑过来说:外婆,弟弟不是饿了,是想吃零食。
奶奶蹲下身,抱过两个孩子。
“刚刚买玩具,奶奶把钱花完了。想吃零食的话,等奶奶下次存到那么多钱的时候,就拿钱给你们自己买,好吗?”
姐姐在奶奶额头上亲了一下,很开心的说:好。
弟弟刚开始不情愿,但感觉好像改变不了事实,就加了一个条件,存到那么多钱,我要买两包qq糖。送一包给我的好朋友。
奶奶很干脆的答应了。
后来,看着孩子背着书包一蹦一跳的走在前面,奶奶走在后面。
我见过很多奶奶用零食,或者好处和孩子交换条件的。很少见到这样的奶奶,让两个年龄悬殊不大的孩子相处的这么融洽。
在我的第一印象里,奶奶一般会要求大的哪怕是大一天的孩子,都要让着弟弟一点。因为是弟弟,所以就能得到更多的特权。在现实生活中,奶奶会更多的照顾弟弟的感受,即使是姐姐的玩具,也会被迫分享给弟弟。如果生气,还会被羞辱一番。
这边一邻居,刚开始怀孕的时候,老大特别开心。天天嚷着弟弟什么时候出来和他玩。他要把自己的玩具和弟弟分享。
没想到弟弟真的出生以后,老大开心变得蛮不讲理,看见弟弟就会去拍一巴掌。
她很奇怪,也很无奈。
本来老大已经分房睡了,在弟弟出生以后就强烈要求,要和妈妈一起睡。
为了更好的带老二,就把老大放在爷爷奶奶家。没想到一接回来,就出现现在的情况。
有一天她亲眼看到老大把老二从床上滚下来。当时她就吓到了,直接两巴掌打在老大脸上。
老大哭着控诉她:你们就是不要我了,你心里就只有弟弟。爸爸也是,我讨厌你们。
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哭。
第一次看到她儿子哭得那么伤心。
后来她和孩子谈心,才知道爷爷奶奶说:爸爸妈妈现在有弟弟,他要更乖一点。住在爷爷奶奶家,就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然妈妈就会不喜欢他。要有做哥哥的样子。爸妈眼里就只有弟弟,他觉得很失落,很伤心。要是没有弟弟就好了,爸妈就是他一个人的。
她把孩子的这些烦恼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也感到非常惊讶。
他们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事,老大已经11岁,应该成熟了,以为老大能够懂得分担责任和分享了。
其实让大孩子分担责任,懂得分享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取悦孩子,不能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己是被迫的。
很多成年人在取悦孩子的时候,容易看不到孩子的存在。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比如:经过一家玩具店,孩子可能就是想去看玩具,而父母觉得孩子一定要买玩具,然后强拉着让他离开。
《当下的力量》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想法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消融了一样。
那个奶奶,为什么能成为千万奶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就是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的本身,放下了自己的想法,参悟到了取悦孩子的技巧。
孩子和家长和睦共处是一个家最理想的相处模式。
总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幸福的人生。但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觉得不幸福,也不快乐。
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说了一段话,让人深省:我们开车要拿驾照,我们心理咨询师执业也要拿心理咨询师证。做爹做妈是不用拿证的,我们就这么做了。问题是,就这么做了,我们却要做一辈子。似乎这个里面不需要我们学习,而就在这个角色里要一辈子。这是我们一生做得最长的一个角色,反而我们没有去学习。
爱孩子,就要保持谦卑的姿态,就要学会如何取悦孩子。
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高级艺术。
本文内容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本站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