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为什么中国妈妈那么焦虑?

古人言:“养不教,父之过。”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只留下一个充满焦虑的母亲...

uc大数据在2017年5月发布了《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焦虑指数最高的五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广州;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大概1%到2%,现在是13%,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障碍患者。

据uc大数据调查报告统计:中国妈妈焦虑的三大最重要因素为:孩子健康、孩子教育、夫妻关系。孩子,是妈妈最为焦虑的因素,超过夫妻关系。

女主内男主外,在我国依然是主流家庭模式。

全职妈妈始终多于超能奶爸。没有像北欧国家给爸爸们休产假,用国家政策支撑家庭育儿这种“福利”,也注定让妈妈们早于爸爸进入养娃模式。

不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虑;在美国,已确诊患有焦虑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

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susan nolen-hoeksema曾在研究后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女性更强的家庭责任感

她们往往更倾向于为别人的幸福负责,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与丈夫,“这种‘责任感’对女性来说更像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因为总有些事情是她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女性在家庭事务上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感更强。教育职责分配上,“母职”占比更大。

  • ◆陪娃打游击战一样穿梭于各个特长班辅导班的大多是妈妈;

  • ◆陪娃写作业、帮娃做手工、在家长群里不停反馈互动“发表讲话”的也是妈妈;

  • ◆安排亲子活动、夏令营,家庭旅游各种大小事宜的,还是妈妈。

生理结构及心理上差异,女性拥有更强的掌控欲。

十月怀胎,妈妈本身自带更强亲密属性。

对于生活中“失控”状况,爸爸们比妈妈更易接受。这方面从男女有别的“带娃模式”可见一斑。

加上时代大环境改变,女性自我成长,伴随着经济和精神独立的,是更开阔的视野和眼界。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妈妈就算只养一个娃也比祖辈们养多个更焦虑。

因为她们已经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教育程度和手执的财富,让她们有能力和资本早早看到孩子在未来要面对的激烈竞争。

“虎妈”蔡美儿就曾说到对于丈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质疑,她甚至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她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

丈夫“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没有,那么请配合我。”

爸爸去哪儿了?

现如今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体系中,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在这场无形的亲情之战,无论胜利的那个人是谁,输的最惨也最无辜的都是孩子。

因为父亲的“缺席”,导致妈妈的爱超负荷输出,超负荷的爱=窒息般的关爱。这就是导致“妈宝男”“妈宝女”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孩子成为母亲产生焦虑的因素,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孩子、家庭带给女性朋友们的影响正式来自于其丈夫自身。

孩子成为家庭无辜的牺牲品,当母亲向孩子施压过度,物极必反的情况就会发生。

孩子叛逆、自制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不足为奇。

如何缓解中国妈妈们的焦虑

放下做“完美”妈妈的执念,容许自己和孩子犯错。

给自己,也给家庭,留出喘息空间。

把注意力从培养孩子部分转移到成长自己。

毕竟瞬息万变的时代,孩子最好的榜样,是与时俱进的父母;最好的保障,是爹妈活出自我价值以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幸福人生”的定义会越来越多元化,把自定义的权利交给孩子。

爸爸要融入家庭。爸爸在家庭中要有存在感,要经常跟家人互动,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天回家陪家人一起吃晚饭,

跟妈妈秀恩爱,陪孩子玩十分钟的游戏,背着妈妈对几句悄悄话,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塑造丈夫和父亲的家庭形象。

爸爸要教育孩子。很多家庭认为教育年幼孩子是妈妈应该做的事,但是幼年的孩子本来就跟妈妈比较亲近,如果爸爸觉得孩子不亲近他就直接放弃了,那么孩子以后会更难和爸爸建立起亲密关系。

而且,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承担的作用是不同的,千万不要以为妈妈一个人就可以教好孩子。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育儿大全

育儿大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