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亲子沟通无障碍,积极倾听是前提
亲子沟通有什么技巧吗?一位朋友,最近特别苦恼,上高一的儿子和她基本没话,回到家里,基本是窝在自己的房里,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就不耐烦,有时还会摔门而去。很多父母都发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越来越难和他们沟通了。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和孩子谈话过程中,总是习惯扮演评判者、建议者的角色,采用批评、评判、分析、提供建议、安慰等错误的沟通方式。而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希望有人听他讲话,能够理解他的情绪,陪伴他释放情绪,理清思路。
举个例子:
孩子:悦悦什么事情都要按她的意思来,不然就不高兴,我不想和她做朋友了!
妈妈:人无完人嘛!她虽然有点儿小毛病,但是待人很热情,你转学刚来的时候不是她第一个和你交朋友的吗?你要学会看人一分为二……巴拉巴拉讲了半天。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妈妈说一下我的不开心,却换来这一顿大道理,看来以后还是少说为妙。”类似的事多发生几次,你就很难再听到孩子的心声了。
正是这样的沟通方式,渐渐阻碍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
如果你和孩子也是这种沟通方式,或许你应该了解一种与孩子高效沟通的方式——积极倾听。
什么是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要求父母不对孩子的话发表任何意见和判断,既不要批评也不需要赞美,既不去分析,也不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只需要理解并且共情孩子。因为积极倾听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知道他说的话被人听见了,和父母的谈话可以让他将情绪释放出去,而父母愿意接受他这些情绪。
在积极倾听中,理解对方的感受是首要前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在沟通时,要尝试对对方的感觉和说法做出回应,让她觉得你真的理解。
在上例中,你可以说:“你看起来心里有点不开心,你不想事事都迁就悦悦,对吗?”
接下来她可能会说:“是啊。”然后她会继续说:“但是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如果不和她玩,我就没有朋友了”
再一次,你要做出理解的回应:“你怕说出你的感受,就会失去这个最好的朋友?”
她会说是,然后进一步深入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可能会说:“嗯,也不一定,也可能……”然后她会试着更清楚地向你表达她的感受和所面临的问题。
当父母能够倾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孩子会在和交谈中体验到被人理解。这种体验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结,孩子会感受到父母陪伴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接纳和关爱,甚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当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和父母的沟通障碍会更少,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接纳他们的情绪。
积极倾听的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
我曾经在一次亲子教育的线下培训课上,听到一位家长说:我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女儿有情绪时总是先重述她的感受,比如,她回来说考试没考好,我回应说“哦,你考试没有考好!”然后她很奇怪地看着我:“你是复读机吗?”
在史蒂夫·柯维著的《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在积极倾听时,你要做一个“忠实的翻译者”。
倾听,是听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想要做到真正的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需要不带任何预设目的,力图透过他的眼光看世界。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倾听应该是移情式的倾听,移情的核心是明白他的看法和感受,以及理解他们所说的话的本质。不要模仿,也没有必要总结,甚至没有必要在所有场合都做出回应。
有些时候,“什么也不说”——"被动倾听"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孩子感觉真正地被接纳。
比如,当孩子输掉一局比赛的时候会哭,那不一定就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表现,也许他只是不甘心,哭只是那一刻他的真实感受。
孩子有情绪,那就是他的真实感受,要学会去尊重和体谅,努力保持与孩子在同一频率上。
总之,积极倾听并不是一个搞定孩子的工具,而是让孩子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经常使用,可以有效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与你更贴心。相信在这种方式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将是一个内在丰富、圆融具足的孩子,在未来的成年生活里将更容易过得喜悦、自在、安祥。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