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外国父母都知道的十大亲子因果关系,中国太多爸妈还不知

有时普通家长与优秀家长,距离并不远。

曾经有人问,学心理学的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没有谁能主宰孩子们的命运,包括老一代的那些杰出的心理学家们。至少,心理学能帮助我们离“懂孩子”更近一步,在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会有更多的头绪,而不是像一只无头苍蝇乱转。幼儿说今天整理了心理学上的十大亲子因果关系规律,帮你更懂孩子:

小时候爸爸帮忙洗澡的孩子,未来社交能力会更强。

英国心理学家霍华德.斯蒂尔曾经长期跟踪过英国当地的100个家庭,记录孩子们从0岁起经常是哪个大人给洗澡的,在这些孩子14岁那年,实验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这些孩子的社交情况。结果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童年时期从没让爸爸洗澡的孩子中,30%会经常跟同龄孩子有冲突;而那些童年时期平均每周让爸爸洗澡3~4次的孩子,他们跟同龄孩子的冲突只有3%。

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除了在肌肤接触中获取安全感外,爸爸们刚毅、理性的处事方式给孩子带来了稳定的情绪,孩子懂得更理性地对待人际冲突。

父母从小陪伴并亲自早教的孩子,智商将至少提高29分以上。

儿童心理学家harold m. skeels曾经研究过一些孤儿院和福利院的一些孩子。其中他对25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这些宝宝从2岁前已经被送到孤儿院,是因为智力落后被父母遗弃的。后来孤儿院将其中部分被认为状况太差的送到了福利院。这幸运的25个孩子后来被不同家庭领养。这些家庭的养父母充满爱心,给孩子爱和关注,还像普通儿童那样给予智力刺激。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孩子们的智商普遍提高了29分以上。

孩子们由于父母的陪伴,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并且父母亲自给予孩子的智力刺激是最简便、高效和具备持续性的。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原来便是父母自己。

孩子从小按需喂养,会养成主动性格;规划喂养,会养成被动性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ollard,j.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那些婴儿时期采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到他们稍大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按需喂养型的孩子和规划喂养型的孩子。其中按需喂养便是孩子肚子饿哭闹时父母根据宝宝的需求不定时喂养,规划喂养便是父母每天固定宝宝的喂食时间喂养。那些总会第一时间被满足饥饿呼唤的孩子,长大后在跟人交往方面显得积极主动,而那些历经饥饿拒绝和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在跟人交往会较消极和被动。

2岁开始如厕训练将在3周内取得成功。

儿童心理学家michael luxem认为,父母训练孩子如厕不要太着急。那些过早训练孩子如厕的父母总会经历失败和煎熬,比如那些在宝宝1岁半或更早训练如厕的父母,他们会经历至少10周的失败。如果太迟如厕训练,比如当孩子上幼儿园还不懂,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但那些在孩子们刚好2周岁时进行训练,常常会在3周内取得成功。

从小常听父母朗读或父母陪伴阅读,6岁时阅读理解能力比同龄人高出1年水平。

加拿大早期读写专家维多利亚.珀塞尔.盖茨召集了当地一群5岁儿童,并按照5岁前是否常阅读或常听父母朗读分成了a组b组,继而让两组孩子在实验人员面前通过讲一个故事介绍自己。结果发现那些从小常听父母朗读或父母陪伴阅读的孩子,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更强,词语丰富程度更高。另外,心理学家魏森贝格weisenberg通过研究同样发现,那些经常听故事、阅读故事的孩子,他们的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幼年时,兄弟姐妹之间的能力相差甚远,他们的关系往往不太好。

美国心理学家、格鲁吉亚大学教授abraham tesser认为,那些家庭兄弟姐妹能力或天赋相差较大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关系不会太好。比如哥哥在学校总是考第一名,弟弟成绩差很多,那么弟弟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父母更偏爱哥哥,那么便会激化了兄弟间的矛盾。又比如妹妹跳芭蕾舞非常好,甚至常常获奖,姐姐虽然也接受了同样的学习却动作笨拙,容易让两姐妹间矛盾连连。这是因为能力差的孩子在对比下自尊心较低。

常玩“一键型”发声/闪灯玩具,会导致孩子性格急躁。

韩国教育咨询专家朴民根在长期的跟儿童接触和研究中发现,现代孩子的性格越来越急躁。比如表现在出门等待父母时不耐烦地催促,等待吃冰淇淋或其他零食时不愿多等待1分钟,连在穿裤子时小脚丫卡在裤管也会生气……那是因为家庭中大量“一键型”发声/闪灯玩具泛滥,比如一按就会“吼吼”叫的电动狗,一按就会亮灯的玩具鼓等。孩子在这类玩具的纵容下养成了即时满足的心理模式,久而久之便带来急躁性格。

6岁前背诵古诗词或文章,未来再记忆速度会提高25%。

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harold e. burtt的研究中,有一位男孩在3岁时背诵一篇从未接触过、也不懂任何意思的希腊文,在这个孩子8岁时,心理学家想知道孩子是否还记得这篇文章。结果发现孩子再次背诵这篇希腊文时,记忆速度快了25%。那是因为记忆存储只增加不会减少,时间长了记不起,那是因为提取强度降低了。“撩一撩”便会从记忆深处慢慢浮现。

小时候常做好事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率、早孕率、辍学率低。

心理学家jane piliavin和susan anderson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常做好事的孩子,比如照顾流浪猫、捐献头发给白血病孩子、救助飓风地震灾难中的儿童、赴山区鼓励和帮助贫困留守儿童等,成年后,他们的犯罪率、早孕率、辍学率会普遍比同龄孩子低。这是因为孩子们从小在做好事过程中接受了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珍爱生命、懂得知足,还从中学会了感恩,所以这些孩子会心怀更多的正能量、更懂得努力和珍惜。

为什么一个孩子的鞋子最好别超3双?

美国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认为,选择越多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满意度越低,选择越少,有时幸福感反而会提高。3双鞋子的孩子会比10双鞋的孩子幸福感会更强,他们每天不必为选择哪双鞋子浪费时间和精力。同理,父母给孩子两个选择去哪里游玩会比让孩子自己提出去哪里游玩更好。不仅避免给孩子带来挫折,孩子也能在较少选择中享受自己的决定。拥有3支彩笔的孩子,会比拥有10支彩笔的孩子更经常画画。“少”,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也会更珍惜,太多徒增烦恼。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育儿大全

育儿大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