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不是所有早产儿都有健康问题,一般2kg以上较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在医学上,胎龄满37周?42周出生的新生儿称为足月儿,大部分的新生儿都是足月儿;胎龄大于42 周出生的新生儿称为“过期产儿”;胎龄满28周?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下文要重点讲到的早产儿。

随着医学的进步,尽管满28周且体重超过1000g 的早产儿都有机会存活下来,但是,早产儿出现健康问题的几率大大超过足月儿。所以,防患于未然的最好方法就是,尽一切努力让胎儿足月分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早产儿都有健康问题,但是妊娠时间越短,体重越轻,风险就越大,一般2000g以上的新生儿较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大部分早产儿需要在出生后立即接受专门的治疗和护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医院才能有所作为。作为与他同呼吸共命运几个月的妈妈,一定不要错过任何拥抱他、哺喂他和与他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你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也最依赖的人。尽量多陪在宝宝身边,你的气味能让他感到安全;尽量多和宝宝说话,你的声音能让宝宝变得平静;尽量多拥抱他,哪怕只是通过育儿箱的小孔去触摸他;可能的话尽量喂他母乳,或者挤出母乳请护士喂给宝宝。你和宝宝接触得越多,他茁壮成长的几率就越大。

早产儿的发育,起初大都是缓慢而不稳定的,大约需要1年,他才能完全赶上足月儿的发育水平。评价早产儿的发育情况,并不是以出生日期为准来算月龄,而是需要用校正月龄计算。

关于早产儿喂养

早产儿妈妈母乳中含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热量,均较足月儿妈妈母乳的更高。而且,早产儿妈妈的前乳能给早产宝宝更多免疫力,后乳能帮助早产宝宝追加体重,是专为早产宝宝准备的特殊食物。

吮吸能力不足的早产宝宝如何喂食母乳

小于30周的早产宝宝只会微弱地吮吸,通常需要插胃管喂母乳。

32周左右的早产宝宝出现强弱不等的吮吸,可以用奶杯和针筒喂母乳。

32~36周的早产宝宝吮吸协调能力尚不佳,可以尝试直接吮吸母乳,但仍须用奶杯和针筒补充大部分母乳。

36周以上的早产宝宝吮吸较协调,可以自己吮吸一部分母乳,但仍需要用奶杯补充小部分母乳。

如果早产宝宝需要暂时与妈妈分离接受治疗的话,为了促进泌乳量,妈妈在宝宝出生后要尽早开始挤奶,参照宝宝吃奶的频率和时间,每2~ 3小时挤奶一次,每天挤奶约100分钟。

早产宝宝配方奶粉选择须知

早产宝宝的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尚未发育成熟,即使食用特殊的早产儿配方奶粉,也会给早产宝宝还不成熟的消化系统带来一定风险。所以,早产宝宝尤其强调母乳喂养。

因为早产宝宝的消化代谢排泄功能都比较差,如果早产儿妈妈确实母乳不够,需要补充部分配方奶粉,一定要选择专门的早产儿配方奶粉。

妈妈问,虾米妈咪答

Q.早产宝宝吃一会儿就睡,怎么能让他多吃奶?

A.新生宝宝和早产宝宝都比较贪睡,往往刚吃到后奶就要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了。鼓励贪睡的宝宝多喝奶,可以采取交替喂奶的方法:当宝宝吸吮强度变小、吞咽减少,开始快而轻的安抚吸吮时,就给他换到另一侧乳房,中间可以给他拍一拍嗝,鼓励宝宝吃奶,直至再次变为快而轻的安抚吸吮,再换回到另一侧乳房……此外,挠挠宝宝的小脚丫,摸摸宝宝的小耳朵,按摩宝宝的背部,也可以让宝宝尽量保持清醒。

Q.早产宝宝总是睡不醒,需要叫醒他吃奶吗?

A.新生宝宝和早产宝宝都比较贪睡,常常会因此而错过一顿奶,他们主动要求吃奶的频率通常无法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如果新生宝宝和早产宝宝一口气睡过了3~4小时,你就要尝试唤醒哺乳一次。如果宝宝实在睡得迷迷糊糊不愿醒来,那也没关系,采用半躺式或侧躺式哺乳(详细内容见P127“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让宝宝吃一次迷糊奶,毕竟你的目标是让宝宝吃奶而不是叫醒他。

微博、微信或微访谈,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不能代替医院就诊,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取得联系。未经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邮箱:fishfarocean@sina.com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著有《虾米妈咪育儿正典》。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媒体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新浪微博十大医疗影响力大V(新浪微博:@虾米妈咪),搜狐医疗行业最佳自媒体人(搜狐自媒体:儿科医生虾米妈咪)。

转载自:https://new.qq.com/omn/20181116/20181116A1WPFF.html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婴幼健康

婴幼健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