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会这么焦虑?如何去除这种育儿焦虑?
期末小鱼儿的班上开家长会,我约小宇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旅游。小宇妈妈却说小宇最近又添上新毛病,明天要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
她在哀叹:“不知道为什么,小宇太不省心。一段时间就出一个问题,这个好了,那个又犯。”
从我认识小宇妈妈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小宇妈妈就会诉苦小宇的不省心:眼睛爱眨、嘴巴爱撇,可能得了抽动症;爱低头斜眼看人,应该得了斜视;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会是自闭症吧;
她还忧虑,自己的数学不好,所以小宇的数学有可能也不好。小宇太内向在班级容易受欺负……
有时候,小宇的成绩稍微有些下降,她就会焦心忧虑到无法入睡。
她想,小宇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同龄人,将来成人之后,那该怎么办……
所以,她常常陷入各种的恐慌和忧虑中,经常带小宇出入各大医院,她还哀叹自己命不好,生了一个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
但在我的眼中,小宇即可爱又聪明,和小鱼儿玩得来,和我也能聊得开。除了身体不太好,有些内向不自信,其他都很ok啊。
可在小宇妈妈的心中,为什么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呢?
因为小宇妈妈患了典型的育儿焦虑症。
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当我们对孩子越来越重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行为都会引发我们的焦虑,这就是育儿焦虑症。
换句话说: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相当高,对孩子赋予了过度的关注,所以,一旦遇到孩子出现与自己所学所想的不一样的问题,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在影响着我们。
或许,当我们在怀孕的时候,孩子的点点滴滴就牵扯着我们的心:
咱小宝9个多月了还没有出牙,楼下的小虎小一个月,都出了4颗牙,咱小宝是不是营养不良啊……
完了完了,小宝生病发烧了,医生就只让他吃点药,能不能行啊?会不会烧成脑炎啊……
闺蜜的孩子2岁半了,都会看英语绘本了,咱家小宝跟他差不多还什么都不懂,将来可怎么办?
牛牛一出家门就不爱说话,别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也不争不抢,人家推他,他也不知道保护自己,以后上了幼儿园,没有大人在身边,受欺负可怎么办?
这些都是育儿焦虑的表现,甚至有更多让我们操心焦虑的地方。
孩子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因此,我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法承受一点意外发生。
有育儿焦虑的父母,从心理学上说,是失去自己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可取的父母之一。
表面上是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因爱才生发担心,实际上是我们将自己对人生的恐惧移情到了孩子身上。
沉溺于焦虑泥潭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为弊大于利,他们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毁坏孩子的未来——伴随焦虑而来的过度控制,不仅毁掉孩子的生活乐趣,还会毁坏他长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独立、忍耐力。
而长期处于父母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下的孩子,会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 。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
1、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人生的全部
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生活的重心,都围绕着孩子。
2、养育经验匮乏
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是一位温和的研究者,他把育儿焦虑的源头更多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焦虑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左右,上升到了现在的13%。
有一位父亲,在孩子“幼升小”时候,自喻为“堂吉诃德”,为了让孩子上个理想的小学,四处征战四处碰壁,屡败屡战,最终取得圆满的结果,却也付出巨大的代价。这让我们看到如今做父母的不易
4、教条地依赖书本导致认识偏差
很多人在备孕开始,就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或参加各种培训班。
他们对那些来自书本和教师的知识深信不疑,因为懂得多反而束手束脚,经常小题大作,天天用他们所知道的知识,衡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因此很容易主观地夸大各种问题,导致认识上产生偏差,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5、因盲目攀比而产生过高期望值
攀比心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无形中,会与熟人之间的孩子、同龄的孩子,在心里比较一番。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发育比别人落后、身高体重不足、读书不如别人好……
这些,让我们满心都是焦虑,似乎只有自己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遥遥领先,我们才可以安枕无忧。
到底是什么,本应是孩子快乐的成长之路,变成了我们焦虑情绪角逐的战场?
事实上,育儿焦虑是父母对孩子大写的爱,同时育儿焦虑也是父母自身不安全感的真实反映,是对自己不够好的担心,是对未来可能失控的恐惧。
国家心理咨询师崔冬梅说:真正爱孩子的母亲,要除去自己的焦虑,“三分养育,七分等待”,我们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如何除去我们的焦虑呢?
1、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
孩子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制定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计划,或者是一个新的工作目标,并全力以赴去实现。
当我们沉浸在其中时,就无暇顾及焦虑。放松一下,再去陪伴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
让我们每一次的陪伴,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陪伴。
2、认清需求从何而来
我们在为孩子做一个决定时,想一想:这究竟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或者是因为别的原因?
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护好孩子内心的稳定感。
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让孩子在我们的爱中成长。
要知道,因为我们的焦虑,也会引起孩子的焦虑,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3、不强迫自己做完美的父母
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父母,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留出空间,允许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习运用三种思维分析:
(1) 坏事变好事
(2) 很正常、没什么
(3) 顺其自然
这样能让我们从过度的育儿焦虑的不良情绪中解脱,让我们在育儿道路上能越走越轻松。
孩子,都是我们的作品。不同的“父母”雕琢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
请放心,他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我们没必要遇到针尖大点事情就自乱阵脚。
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陪伴左右,指明正道,以防他们偏左偏右 。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太焦虑,不要怕错过什么。
存在差异不足为怪,在某方面有些超前,在某方面显得滞后,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一句话如此说: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
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亲爱的,要记住,这个世界没有平庸的人,只是精彩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代号为t的孩子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就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
另一个代号为c的,在出生后的第53周才开始同样的练习。两个孩子都练习到满54周,达到了一模一样的水平,但是t练了7周,而c只练了2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理的成熟比提前的训练更重要,违背自然规律的 “揠苗助长”缓解的是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的智力无关。
该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小编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