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家

传统礼仪也有错?中国式礼貌伤宝宝心

说到“中国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礼仪”二字,因为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人对于礼制、礼术甚为重视。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礼貌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一些常见的“中国式”礼貌,对于孩子的成长却未必有利,甚至是有害的。虽然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但以下几种“中国式礼貌”最好还是能换换形式。

1.逼打招呼

典型事例:到陌生的环境,孩子羞涩不肯跟长辈或他人打招呼,父母没有面子,批评孩子。

造成伤害:自尊、自我建构。

见面问好是世界性的礼貌,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采取逼迫孩子的方式却总是事与愿违,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会叛逆。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见到孩子不肯打招呼,总是自己找理由,比如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等等。这样直接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加深了不爱打招呼孩子的印象,孩子会认为:因为我内向害羞,所以我可以不打招呼。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缺乏自我成长、自我构建的动力。

正确做法: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习惯需要成人做好榜样。家长首先总能热情地与他人打招呼,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打招呼的好习惯。

同时,也可以给孩子读一些礼貌用语绘本,带孩子去聚会前,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谁,如果他能主动见面问好这个聚会会更有趣。有些孩子只是不喜欢人多的场合,这样的预热可以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2.以大让小

典型事例:哥哥或姐姐在玩玩具,小弟弟小妹妹来抢夺,大人往往用责备的口吻教训大孩子:“弟弟/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他。”

造成伤害:物权观、自我认同感。

“以大让小”是中国人普遍的观念,大的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实这个观念并不能说错误,但是希望6岁前的孩子马上就能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道德包袱,未免就太苛刻了。

“谦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处于兴奋、激动、气氛时,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味用“年龄”规则来“以大让小”,不仅无效,也不公平。大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偏袒兄弟姐妹,嫌弃自己,从而渐渐变得叛逆、不自信,而年龄小的孩子却恃宠若娇,越发任性。

正确做法:在孩子争吵时父母要做个中立的仲裁者,弄清事情的起始缘由,说出处理办法让孩子选择。做到既不偏袒,也不护小。比如:“刚才发生了什么?有没有解决办法?谁先说?”等孩子说明情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但一定要问清原因,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也不要强迫。

3.夸奖过谦

典型事例:每当有人夸奖孩子,中国父母总是谦虚道:“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好呢,他还不行。”

造成伤害:自信心、自尊心。

中国人很讲究谦虚谨慎,习惯性地说“哪里!哪里!”是一种传统习惯,谦虚并没有错,可是很多时候会“杀”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正确做法:“谦虚”也要注意孩子内心的活动和孩子的“面子”,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是一种礼貌,但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因此骄傲。如果担心,不妨换种应答方式,比如:“谢谢,他最近经常做/练习×××,所以进步很大。”不管是什么事,孩子就知道:大家认同自己,因为自己经常做,所以很棒。而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不懂拒绝

典型事例:亲朋好友喜欢孩子,所以常常会逗弄,比如拿出不能给孩子吃得东西喂孩子,此时爸爸妈妈往往因为顾及面子不懂制止和拒绝,结果造成了一些伤害。

造成伤害:伤害身体健康。

春节期间在微信上曾传播过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带孩子参加家庭聚会,孩子太小,结果被一位亲友喂了一颗开心果,卡在了喉咙里导致窒息不幸死亡。如果这位妈妈不出于礼貌,对亲戚的喂食行为予以婉拒,那么就不会造成悲剧的发生了。还有的孩子在饭点前被爷爷奶奶带出去买零食,爸爸妈妈顾及老人的心情,不加以阻止,结果让孩子吃了太多零食而影响正餐。

正确做法: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时有发生,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确实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不需要的、不安全的,那么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说:“谢谢,不过他不太嚼得动,以后再吃吧。”或者“谢谢,孩子吃了这个就不好好吃饭了,过会再吃吧”等等,对方也不尴尬,也能保证孩子的健康。如果孩子想要,对方坚决要给,那妈妈就先帮孩子收下,并告诉孩子:“这个小礼物妈妈先收着,等宝宝吃饭后/长大后再拿给宝宝吃。”

以上四点确实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可是如果放在不合时宜的场景下,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益处,作为新时代的爸爸妈妈还是要多多注意。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育儿大全

育儿大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