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不焦虑爸爸不推卸的“拇指原则”,你学会了吗?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够工作出色,但是却对孩子的教育却深感头疼,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让妈妈不焦虑爸爸不推卸的“拇指原则”,你学会了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如何掌握教育的尺度,才能既不会在教育中错失良机但是又不至于拔苗助长呢?面对这样的窘境,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日子久了,爸爸担心做不好,耽误了孩子又被老婆指责,就逐渐退出,隐身起来,不显山不显水的推卸了责任;而妈妈呢?担心延误了孩子,怪自己不能胜任所有的教育,又愤恨老公的不参与,就更加抱怨,直至焦虑不堪。先来回顾一下常令大家纠结的不胜枚举日常情境吧:
比如孩子搭建积木,在某个环节时总会出现倒塌。此时,是要直接帮助孩子?还是要给予提示?还是建议孩子先放下手中的积木,暂且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拼搭?
孩子绘画涂鸦时,总是画不好,画了擦,擦了画,要不要示范一下?当孩子把画笔递给我们成人时,我们要不要指导提示或者是帮着孩子画上一笔?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参与影响孩子自我的艺术表达?
孩子学轮滑时,总是摔跤站不住,还要继续学吗?长时间这样会不会让身体受伤?别人的孩子四岁就滑得很好了,我们的孩子快五岁了还站不住,是不是已经落后?
孩子计算能力弱,马上就要上小学,计算8+3进位时还会想半天,要不就是要在纸上画出八个小点点,然后再画上三个小点点,再进行点数,最后才能算出11,要不要直接教给告诉孩子一些更加快速高级的算法?
上述种种情境,你经历过吗?身临其境时,确实会带给施教者很多困惑。尤其是对于很重视孩子教育,家中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父母确实会因为样本量过小,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参照,弄得心力交瘁。既担心孩子成长中需要帮助时被自己忽视耽误,又害怕因为自己用力过猛造成拔苗助长。
如果帮助了孩子,会不会导致包办代替?会不会剥夺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又会不会没有给予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还会不会失去了培养孩子抗击挫折的大好时机?错失了坚毅品格的培养?
如果不帮助孩子,会不会让孩子失去持续深入探索的机会?会不会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没有成人的引导,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zpd,是不是就不将存在?虽然很多理论告诉你,在孩子正在发展某项能力,但又没有完全获得时,与没有帮助的孩子相比,有帮助的孩子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养育过程中,大家依然深感困惑:那个“点”到底在哪里?这个点位难以把控和预测的程度,我想绝不亚于金融家对任何一支股票的预知。更何况,很多时候钱赔了还可以再挣,但是每一点的养育都会留在孩子的身上留下痕迹,孩子的发展则不可逆,因为生命本身就不具备可逆性,唯有向前继续发展。
貌似,我们了解的越多,孩子的教育越难以实施,致使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深陷在各类名家理论和前沿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当中,本以为多学一些,可以更好地养育,却没有想到,知道的越多就越难以抉择,越加纠结焦虑,生怕走错一步,延误孩子的发展,更对不起自己花费那么多时间和心血来“研究”这件事情。
每当这个时候,无论你谁是,都应该停止下来,因为你已经进入一个教育的“怪圈”,当你的关注点已经不是活生生的孩子本身,而是各类逻辑理念观点的时候,你就正在偏离养育的本真。你需要重新回到教育的起点,从怪圈中抽离出来,做出重新的判断。
没有人生下来就能胜任父母这个角色,但掌握了核心指标,就会从容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拇指原则”(rule of thumb),拇指原则这个说法我是在读书时的心理统计课上第一次听到,有时也被译为“大拇指原则”,又叫“经验法则”,是一种可用于许多情况的简单的,经验性的,探索性的但不是很准确的原则。目前,在统计、经济、管理等不同的领域内几乎都有自己的拇指原则。
据说,拇指规则是来源于木工工人,他们不用尺子,而是伸出拇指来测量木材的长度或者宽度。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农业播种时,为了达到合适的种子深度,拇指经常被用来快速地测量种子掩埋的深浅。久而久之就把有经验的简单的测量都成为“拇指规则”。生活中的“拇指规则”,比如卖肉的,手里掂掂就知道肉有几斤几两,靠的就是经验和直觉。最让人抓狂的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人做饭时,加入调料时说到的“少许”。
经验凝练出来的拇指原则,除了让我们抓狂,更多的还是让我们震惊和赞叹。大家可能知道这件事情,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位普通售货员的塑像,那就是张秉贵,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更让人称赞的是,张秉贵先生的儿子张朝和,子承父业,也成为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内一名优秀的营业员。他能根据顾客提出每种糖果所需要的重量要求,用手凭感觉在六种不同的糖果中抓取,之后分别用电子秤称重,每一份的误差只在一块该种糖果的重量之内,达到更高水平的“一抓准”。可以说儿子不仅传承了父亲精湛的技能,也传承了为顾客服务的专业精神。
实际工作中,当有的家长来咨询问题,或是请协助判断孩子发展水平是否正常时,可以说,只要能够亲眼看到孩子,身边有经验的同事和老师们就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判断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经验的力量所在。而我个人的经验是,喜欢观察孩子的眼神和肢体动作,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这两项越能代表孩子的发展状态。
为此,重返到大家纠结的度的问题,我建议一个“拇指原则”,那就是在教育相处过程中,特别首要的是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做事主动、情绪激昂、满脸红光、认真专注时,说明当前的一切一定是极大地吸引了孩子,而且你的引导帮助不会改变这种状态时,甚至是让孩子情绪更加饱满时,说明你此时的介入就是在把握教育良机,支持着孩子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孩子情绪低落,磨蹭拖延、表现出烦躁不安,甚至摔东西哭闹,主动依赖帮助时,说明当前的活动对孩子来说难度过大,如果在引导和部分协助下,孩子都做不到,必须在完全代劳下孩子才能完成时,建议暂时停止,因为这些情绪迹象都表明,你极有可能在进行拔苗助长,久而久之,反而会伤害孩子、阻碍孩子的发展;
第三种,孩子情绪低迷,百无聊赖,打不起精神来,表现出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应付状态时,说明当前的活动并不能吸引孩子,如果孩子再草草糊弄了事,就更加说明内容过于简单低级,对孩子来说没有新异性和挑战性,这些迹象暗示着,你可能正在错失延误教育的良机,需要重新审视孩子更高的发展需求。
掌握了情绪状态这一拇指原则,你就不会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参照而心慌没底,也不会因为自己是新手老师,带孩子经验不足而不自信,更不会因为理论理念太多而无从选择。因为关注孩子始终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所有的发展中,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又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他们的发展和教育环境是否匹配协调。就好像你判断一辆车是否要启动或避让时,跟观察转向灯、言语提醒等提示相比,你去关注车子的轮子可能会更加精准,更能迅速判断出对方司机的驾驶操作意图。
生活中随处存在“拇指原则”,等你去凝练,掌握了这些原则,你的选择会更加从容淡定。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