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回家后都是先找妈妈,而不是爸爸?答案居然是这样......
最近有位宝妈的留言,又好笑又暖心:
我儿子7岁,每天放学回家,第1句话一定是“妈妈,我回来了!”哪怕是老公给他开的门,他也是张口就问“爸爸,我妈妈呢”老公可郁闷了,连连感慨自己怎么一个亲爸,弄得跟后爹一样的待遇
粒粒不禁想起一个段子:“妈妈,今天吃什么”“爸爸,我妈妈呢”据说是人一生中跟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2句话。
话糙理不糙,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确实经常发生:孩子一回家,首先就是喊妈妈;遇到事情,脱口而出也是妈妈。实在找不到妈妈,才想起来喊爸爸。回想起来,我们小时候似乎也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胎儿时期就形成的天然亲近感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怀胎十月,孕育出来的。当ta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听力系统就开始了初步发育;加上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久了,ta最熟悉的就是关于妈妈的一切。所以,妈妈的声音会让ta特别熟悉而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在胎儿时期孩子和妈妈可以说是互相照应了。十个月,妈妈忍受着孕吐、疼痛、水肿,忍受各种各样的禁忌,小心翼翼地照顾宝宝,还跟肚子里的宝宝互动……
妈妈付出的这一切,宝宝都是能感受到的,也许他不能清晰得记得,但那种天然的亲近感却形成了。
出生后,最先和妈妈建立亲子关系
当宝宝出生后,离开温暖舒适的子宫,忽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心里是非常紧张、害怕的。
而这个时候,有条件的宝妈都会第一时间让宝宝吃上母乳。这个过程,很容易就给了宝宝安全感和依赖。
之后,给他喂奶、换纸尿裤、哄睡觉、逗着玩的,也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这样一来,宝宝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和接触时间最长的都是妈妈,宝宝自然是更亲近妈妈了。
童年时期,还是妈妈照顾孩子最多
等孩子大一点了,不用妈妈彻夜未眠地哄睡、喂奶了,要操心的事却有增无减:买孩子喜欢的衣服、带他出去玩、给他做好吃的、陪他看无聊的动画……
还要送孩子上学,下班回家还要监督孩子做作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给他报合适的兴趣班。要尽可能满足孩子,还要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
可以说,妈妈几乎是包揽了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了。如果忽然没了妈妈的照顾,孩子的生活真有可能一塌糊涂,当然是更依赖和亲近妈妈了。
虽然说孩子确实天然更亲近妈妈,成长过程中也是妈妈照顾得比较多,这种全身心的依赖也让妈妈特别暖心。
但是“爸爸”这个角色,从形象到思维方式都是跟妈妈差异很大的,所以需要爸爸们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才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