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多久来月经才正常,时间并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
对此大家也有各种猜测:来的早说明卵巢恢复的好是好事?来的晚说明体质太差了?到底是早来好,还是晚来更好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女人来月经是怎么回事?
月经概念:
月经是伴随着卵巢的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用6个字总结月经就是:子宫内膜脱落!
而子宫内膜脱落是在卵巢周期性的变化中发生的,这个过程有三期:月经期、增值期、分泌期
,如图:
月经期:
也就是来月经的那几天,一般有3~5天,这时候雌孕激素含量都很低;
增殖期:
10天左右,卵巢里的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随着雌激素含量的升高,子宫内膜逐渐增厚;
当卵泡发育成熟并释放出卵子后,子宫内膜的厚度达到最大,增厚的目的就是迎接受精卵着床,让胎儿在子宫里发育,内膜并不知道会不会有精子进来,它只管做着受孕的准备,这个准备的时间就是分泌期。
增殖期结束时雌激素含量达到最高,卵泡发育成熟然后排卵,之后主要会是黄体分泌孕激素。
分泌期:
有14天左右,这时候卵巢黄体开始分泌大量的孕激素(也会继续分泌雌激素),在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维持着原有的厚度。如果这期间卵子等来了精子,也就是女人怀孕了,那么孕激素会持续分泌,保持内膜的厚度,方便胎儿在子宫里发育;
但如果这期间,没有怀孕,子宫内膜没有迎来它的使命,便又会回到起点。大概14天后,黄体萎缩,雌孕激素含量就大大降低降低,内膜会出现撤血反应(也就是月经来了),然后进入下一轮周期。
(这一张图可完整的看到整个月经周期内分泌、体温和卵泡发育的变化)
所以女人怀孕后月经不再来,就是因为内膜需要保持增厚的状态以孕育胎儿(如果来了月经胎儿岂不是流掉了),这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受精卵着床后又会分泌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始终维持着内膜增厚状态。
当生产完后,身体觉察到子宫不需要再孕育胎儿,便会逐渐撤退保护胎儿的激素,尤其是孕激素和雌激素,含量会大大下降,当这些激素下降到最低值后,又会开启新一轮的月经周期,
而开启月经周期的时间,跟妈妈是否哺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哺乳
哺乳妈妈来月经的时间,大多数是在6个月以后。
因为如果哺乳,在宝宝的吸吮下,脑垂体会分泌泌乳素,让妈妈产生乳汁,而泌乳素和雌激素,有相互拮抗、此消彼长的作用,也就是说泌乳素分泌高了,雌激素的分泌会被抑制,雌激素是卵巢分泌的,代表卵巢中的卵泡在发育,所以雌激素被抑制,说明卵巢的发育也被抑制了,无排卵自然没月经。
这就是哺乳妈妈迟迟不来月经的原因。
哺乳期的各种激素处于微妙复杂的博弈状态,它们在动态的漩涡里舞动,并非某种激素处于绝对弱势。
月经来的早,说明泌乳素分泌少了,雌激素顺势分泌量就上来了,接着就开始释放卵子分泌孕激素,然后来月经,但泌乳素分泌少,说明乳汁也会减少,所以来月经后,乳汁的分泌量也会减少的。
也有的虽然来的早却并不影响泌乳,就是因为激素的分泌是动态的,有的妈妈仅仅只在月经期感觉泌乳减少,之后在宝宝的吸吮下,泌乳素又会升高,这是正常的。
月经来的晚,比如有的一年以后才会来,说明泌乳素处于比较高的分泌量,而雌激素分泌的少,被泌乳素或者别的激素控制着,这也并不说明是卵巢功能不好,它只是在随着身体需要而变化。
还有的虽然来了月经,但并不是像孕前那样有规律,因为还在哺乳的话,随时都有可能受泌乳素的影响,延迟月经的到来,这种情况等结束哺乳后就会慢慢恢复正常的。
大部分会在6个月以后来,是因为这之后宝宝的奶量普遍减少,吸吮减少从而泌乳素分泌也减少,卵巢开始接受到可以排卵的信号了,于是月经就来了。
一定要说来的早好还是晚好的话,我认为对于哺乳妈妈来说,来的太早并不是好事,因为说明泌乳素减少了,对于乳汁本就不够的妈妈来说,简直雪上加霜啊。所以产后要多吃多喝多让宝宝吸吮,同时避免食用含雌激素的食物,以保持泌乳素的分泌哦。
不哺乳
没有哺乳的话,一般来月经的时间是6~8周。
因为产后跟怀孕有关的激素都会大大降低,然后慢慢地会回到孕前的激素分泌状态,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月经周期,这个过程十分复杂,但只要来了,就说明卵巢开始周期性变化,开始排卵了。
理论上来月经时间不会早于你平时月经的一个周期,比如你之前月经周期是28天,那么来月经的时间不会早于28天,在这之前的出血,要么是恶露要么是子宫内部的损伤性出血,并不是月经。
在这以后的3个月内来都是正常的,越晚来,说明卵巢功能恢复的越慢,如果超过3个月还没来,很可能是激素异常分泌,比如泌乳素偏高、雌激素太低的情况,会延迟到来,所以最好要去医院检查找找原因。
不论来的早晚,它都只是代表过去的内分泌情况,来了月经就说明卵巢功能恢复,又开始周期性分泌激素了,所以不必纠结于过去,以后注意保持愉悦情绪,充分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养就对啦。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